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标准答案   |

【www.yin56.com--标准答案】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篇一: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修改稿)

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

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

1

1 总则 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

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

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

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NTS

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4.2 步道

2

步道:相对于跑道,步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4.3 健身步道

健身步道:行走的道路很多,但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为健身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

4.4 登山健身步道

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4.5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本标准内指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区域人数进行的限定。

4.6 缓冲带(Buffer Zone)

道路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

4.7 步道冲击(Trail Impact)

登山步道因旅游、健身、休息、运动等目的的使用(主要是使用者踩踏或其他人为因素),常造成各种不同形态与程度的冲击而导致步道劣化的现象,包括使用者的破坏行为、步道分生形成多条平行小径、植群消失或组成改变、土壤紧压化、步道加宽及步道冲蚀等问题。

5 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5.1 线状步道

一条拥有独立起点、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

5.2 环形步道

一条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

5.3 网状步道

多条步道交错,形成网状步道系统。

5.4 特别说明

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

6 步道及设备要求

6.1 步道要求

6.1.1 步道设计要求

6.1.1.1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

3

6.1.1.2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6.1.1.3 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

6.1.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立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1.1.5 登山步道路线选择、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

6.1.1.6 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

6.1.1.7 登山步道系统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

6.1.1.8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计应在适当的距离间隔处(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6.1.2 步道建设要求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6.1.2.1 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6.1.2.1.1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要求路面上行走时无大尘土,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

6.1.2.1.2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常用于山中湿地部分,使用年限一般在5至7年。

6.1.2.1.3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6.1.2.1.4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可有效地减轻步道复线化及扩大。

6.1.2.1.5 桥梁建设在需跨越水道,沟壑的地段,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 ,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6.1.2.1.6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若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4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6.1.2.3 登山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原始现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来修筑登山步道。在建设中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

6.1.3 配套设施

6.1.3.1 休息站使用木、竹、石制材料构制。休息站建在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如长坡的起、终点等。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休息站建筑物的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6.1.3.2 露营地的建立应该在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露营地之间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满足设立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等条件。

6.1.3.2.1 露营地应设有厕所。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与行人行走路线。根据流量控制原则,使用人数较多的露营地应设立生态厕所。建设生态厕所所用材料应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生态厕所应具有冲水设备与化粪池,应有固定的人员与经费对其进行维护;使用人数较少的露营地应设立简易厕所,简易厕所设置地点应考虑风向、水源、动植物分布及地形因素。简易厕所挖坑深度应大于30厘米,使用后应及时填埋。

6.1.3.2.2 露营地的用火区应设立于宿营区的下风向、大于20平方米的开阔地上,用火区及其附近不可有落叶、杂草、灌木等易燃物,不可靠近树木(在森林禁火期内禁止一切用火)。

6.1.3.2.3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点,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清洗及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是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两种用水处应相隔10米以上。

6.1.3.3 接待站可依靠农家院落等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为登山步道使用者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6.1.3.4 步道系统上应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并对危险地段着重警示。标识系统应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6.1.3.4.1 标识的材料应以石材、木材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为主,部分警示标识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作。

6.1.3.4.2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做到醒目并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6.1.4 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

6.1.4.1 登山步道系统内应该设立巡查制度,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巡查人员应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配备基本的维修、救援用设备及饮水、食物与急救药品。

5

2013登山策划方案
篇二: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集团“供水管理杯”登山比赛方案

由集团工会主办,供水公司工会承办的“供水管理杯”登山比赛是集团迎全运水务职工文化运动会系列活动之一,根据集团、公司的统一部署和安排,现制定登山比赛策划方案如下:

一、 时间:2013年9月28日早7:00时

二、 地点:沈阳国家森林公园内

三、 参加人员:集团及所属二、三级公司、直属单位领导、

参赛队员、工作人员,共计200人左右

四、比赛路线:约14公里

绿野餐厅前停车场(启动仪式)→沈阳第一峰→休息平台→峰火台→龙潭→绿野餐厅前停车场

五、裁判组:

(1) 总裁判长:田 野

(2) 裁判员:由集团工会委派

(3) 监察员:吕廷洋、陈 晨、赵守军、刘春凤

(4) 记分员:关有刚、汪军、林莹、郝佳、薛海霞、孟婉、

辛欣

六、车辆安全管理组:设安全员3名:朱玉恩、郝鹏、高硕,负责车辆的统一管理和活动会场及人员安全。

七、竞赛办法:

(1)比赛检录:参赛运动员于比赛当日早6:30到比赛地点,按竞赛项目分组进行检录;

(2) 比赛号码牌由大会统一编发;

(3) 比赛发令;

(4) 比赛运动员可走可跑;

(5) 现场计分公布成绩。

(6) 参赛队员必须按赛程路线完成全程,每完成一段路程,分别可在进山口、休息平台、龙潭瀑三个服务站得到一个标示,当完成全部赛程,与终点站计分员核实,方完成全部赛事。

八、录取名次与奖励

1、团体奖取前六名,发给奖品,(以每组最后一名到达终点为准,依次类推,)团体分数相同者,个人最好成绩靠前者胜出;

2、凡参赛者发放纪念奖。

九、相关事宜:

1、 参赛队组成:以三级单位为参赛单位,每个单位最多报一个队,机关可报一个队,每队3名队员(至少有1名女队员)。

2、 报名办法:

由二级公司、直属单位统一报名(详见报名登记表),报名截止时间:9月24日17:00时。

活动办公室设在供水党群工作部,

报名电子邮箱:gsdqgzb@163.com,

联系人:关有刚、林莹,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联系电话:25863206、25862109。

3、参赛单位车辆请统一停入在指定停车位。

4、设立服务站5个:进山口、第一峰、休息平台、峰火台、龙潭,服务站配备矿泉水4箱、小药箱1个,担架1个,分别由1—5水厂工会主席带队,设有救护员(临时救护受伤队员)2名、

服务人员(发放签到卡、送矿泉水)2名。

5、注意事项:

(1) 参赛队员必须身体健康、无任何疾病。比赛中如感身体不适应请立即退出比赛;

(2) 必须按赛程路线完成全程,每完成一段路程将得到一个粘贴,当完成全部赛程后,将得到的粘贴一并交到计分员手中;

(3) 如发现违反比赛规定,取消全组成绩,并通报批评。

十、启动仪式和颁奖仪式程序

1、启动仪式:主持人:供水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吕廷洋。

(1)各代表队队员入场

(2)集团领导发令

2、颁奖仪式:主持人:供水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吕廷洋。

(1)各代表队队员入场

(2)集团工会主席邹军宣布获奖名单

(3)由集团、公司领导颁奖

(4)各代表队合影留念

十、活动费用:29030元左右

1、制作背景板(长8米,高3.5米):1个,1200元

内容:水务职工全民健身系列活动之“供水管理杯”职工登山比赛

主办单位:沈阳水务集团

承办单位:沈阳水务供水管理有限公司

2、运动员比赛号码:250个左右,8元/个,小计:2000元

3、租用拱门:1个,1500元

4、制作工作人员证:60个,

胸卡(大)10cmx7cm 8元/个,小计:480元

5、成绩板:1个,600元/个

6、不粘贴:500个,600元

7、奖品,共7900元

一等奖:3个,盛诺空气炸锅(SN-701) (500元/个),小计:1500元

二等奖:3个, 皇家风范煎炒锅(300元/个),小计:900元 三等奖:3个,营养蒸煮锅(DF-BL1003M) (200元/个),小计:600元

四等奖:3个,便携式蒸汽挂烫机 (100元/个),小计:300元

五等奖:3个,便携式蒸汽挂烫机(100元/个),小计:300元

六等奖:3个,便携式蒸汽挂烫机(100元/个),小计:300元

纪念奖:200个,面巾单条装(20元/个),小计:4000元

8、门票:200张,25元/张,小计:5000元

9、车票:小车30台,15元/台,小计:450元

面包车20台,15元/台,小计:300元

10、工作人员服装、帽子:60人,150元/人,小计:9000元

其他:白板笔、便捷式喇叭、音响电源租用等

十一、关于比赛相关工作的分工

(一)27日前必须做好:

工作任务:

1、制作背景板(长8米,高3.5米)

2、运动员比赛号码:250个左右

3、租用拱门:1个

4、制作工作人员证:60个,胸卡(大)10cmx7cm

5、成绩板:1个

6、不粘贴:500个

7、门票:200张,25元/张

8、车票:约50台辆

9、工作人员服装、帽子:60人

其他:白板笔、便捷式喇叭、音响电源租用等

10、奖品采购

11、文件——方案、通知

12、人员报名、路线图、领队会(号码牌发放)

13、车辆(公司需1辆面包前一天送背景板、1辆面包车接比赛当天的参赛运动员)

分工:

七水厂负责

制作:背景板制作、地标、安全警示墩、安全隔离带、登山比赛地标粘贴;

采买:门票、车票、工作人员服装、帽子;

提供发动机、电源、小卡车2台、发令枪、彩旗、8个条行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篇三: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标准

(修改稿)

制定单位:中国登山协会

制定时间:二零一零年五月

1 总则 1.1 为响应国家全民健身的号召,满足群众日益增多的户外运动需求;促进保护自然环境;使登山健身步道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维护规范化;保障人民群众登山健身活动安全健康开展,制定本标准。

1.2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以下简称登山步道)系统的新建、扩建、改建的规划设计与施工维护、管理等。

1.3 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规划设计与施工应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3.1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最大可能使步道使用者达到健身目的与享受到徒步的乐趣;

1.3.2 登山步道系统应尽量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1.3.3 登山步道系统应维护经过地区的生态、文化和景观特征;

1.3.4 登山步道系统应充分为不同行程的使用者提供关于登山步道系统设施和服务的信息;

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规划与设计施工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 范围

2.1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开放所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与基本技术要求。

2.2 本标准适用于向社会开放的各类登山健身步道场所。

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QB-CNCEC J031006-2004护栏和扶手制作与安装施工工艺标准

HJ/T 6-94山岳型风景资源开发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

HJ/T 129-2003自然保护区管护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规范

4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4.1 NTS

NTS是国家登山健身步道系统的简称(National Trails System)。是指一个区域内所有登山步道的连接及其附属区域、设施的总合。其标准由中国登山协会制定、由国家体育总局批准颁布并向全国推广。NTS详细规定了登山健身步道的路面建设标准、统一的标识系统、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注重科学健身与环境保护。是国家权威的登山健身步道综合标准体系。

4.2 步道

步道:相对于跑道,步道就是行走的道路。

4.3 健身步道

健身步道:行走的道路很多,但以健身为基本目的的步道,为健身步道(区别于旅游步道等)。

4.4 登山健身步道

登山健身步道:以登山为基本方式,在山地上修建的、以健身为目的的步道,为登山健身步道。

4.5 流量控制(Flow Control)

本标准内指基于生态压力,对单位时间内通过特定区域人数进行的限定。

4.6 缓冲带(Buffer Zone)

道路两侧为保障使用者安全与降低对步道所在生态环境造成影响的带状区域。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4.7 步道冲击(Trail Impact)

登山步道因旅游、健身、休息、运动等目的的使用(主要是使用者踩踏或其他人为因素),常造成各种不同形态与程度的冲击而导致步道劣化的现象,包括使用者的破坏行为、步道分生形成多条平行小径、植群消失或组成改变、土壤紧压化、步道加宽及步道冲蚀等问题。

5 依据步道形状(形态)分类

5.1 线状步道

一条拥有独立起点、终点(相互不重合)的步道。

5.2 环形步道

一条步道形成一个闭合的环形。

5.3 网状步道

多条步道交错,形成网状步道系统。

5.4 特别说明

线状步道、环形步道在设计上,必须重点考虑步道的出入口不能是唯一的。出入口唯一的局限性较大,不符合NTS的安全性、健身性、普及性的要求。

6 步道及设备要求

6.1 步道要求

6.1.1 步道设计要求

6.1.1.1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适应自然的地形水文条件、不破坏自然景观,尽量充分利用和改造原始的山路、古道、机耕路、防火隔离带、运河等原有的历史性路径。

6.1.1.2 登山步道系统路线设计应避开可能发生山体滑坡、道路过陡、易发泥石流等危险区域。如难以避让,应建设标识明显的警示牌及安全有效的防护设施。

6.1.1.3 登山步道系统中每条道路应根据不同的区域、地形、地貌、使用功能和资源条件选用不同的设计,并应与其它道路、景点相连接,形成环路。使登山步道系统内无断路,无死路。

6.1.1.4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立应尽量避开生态环境脆弱、资源易于遭到破坏和野生动物经常活动的区域,如难以避让,应采取相应保护措施。

6.1.1.5 登山步道路线选择、设计应符合步道系统预期功能。完成路线难度不应超出预期难度。

6.1.1.6 步道路线的设置应易于救援队救援、救护,方便使用者从步道上进行撤离。

6.1.1.7 登山步道系统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与当地城乡总体规划、自然生态保护区、文化文物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规划相协调。

6.1.1.8 登山步道系统的设计应在适当的距离间隔处(以成人正常步行速度行进约40分钟为一距离段),设置观景休憩站,既符合人体健康需求,同时又使步道系统中的自然景观充分发挥价值,体现步道系统的科学性和人文关怀。

6.1.2 步道建设要求

6.1.2.1 登山步道路面由主步道与两侧的缓冲带构成。主步道路面宽度应大于等于60厘米、小于等于150厘米;两侧缓冲带每侧宽度不小于20厘米。缓冲带应有植被覆盖。路面以原地土石道为主要道路类型,辅以木栈道、砾石道、间隔石道、台阶、桥梁、灰渣道等其他辅助类道路。

6.1.2.1.1 原地土石道是步道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由原有道路经简单修整而成。要求路面上行走时无大尘土,无大块砾石、碎石,路面不积水。

6.1.2.1.2 木栈道使用经防腐处理的木材修建,常用于山中湿地部分,使用年限一般在5至7年。

6.1.2.1.3 砾石道由砾石呈轨道状铺设,厚度一般不超过15厘米。路心部分主要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至10厘米的砾石铺建,两侧用直径范围在6厘米以下的砾石铺建。多用于有水处较平缓地面。

6.1.2.1.4 间隔石道采用长度为50厘米以上的条状石板或石块呈间隔状分布架设。用于泥泞潮湿的步道路段,或应用在树根裸露处。可有效地减轻步道复线化及扩大。

6.1.2.1.5 桥梁建设在需跨越水道,沟壑的地段,采用石板、原木或竹子等天然材料架设。桥面宽度为100厘米至150厘米 ,如安全需要可使用少量金属和水泥加固。危险地段(桥面到沟底超过2米,桥体侧面有断崖、水面等)需要加两侧护栏。

6.1.2.1.6 碎石坡路多见于防火带。若路线借用防火带,坡度小于25度、侧倾小于15度的原始路面可直接利用;若坡度大于等于25度或侧倾大于等于15度,可将路面进行修整或在其旁边修建新路。

6.1.2.2 登山步道必须具有一定的坡度。单位距离(500米)内平均坡度不应为0度,应以15度左右为宜,但不应超过25度。具体坡度超过25度路段部分应设立台阶。台阶分石制、木制、土木混制等形式。

6.1.2.3 登山步道的修筑以保持原始现状为主,尽量减少人工设施;以就地取材为原则,运用施工现场的地形与素材来修筑登山步道。在建设中尽量减少石质台阶与硬质路面的使用,以土质、草质、腐殖质等松软、具有一定弹性的路面为宜。

6.1.3 配套设施

6.1.3.1 休息站使用木、竹、石制材料构制。休息站建在景观点附近,或长距离地形变化较大处,如长坡的起、终点等。站与站之间相距不超过两小时路程。休息站建筑物的形态颜色应与周边环境保持协调一致。

6.1.3.2 露营地的建立应该在山体结构稳定、无塌方洪水危险、干燥平整、靠近水源地的安全地区。露营地之间相距不应超过八小时路程,露营地应满足设立就寝区、用火区、取水区、就餐区、娱乐区、卫生区等条件。

6.1.3.2.1 露营地应设有厕所。厕所的设立应避开水源地与行人行走路线。根据流量控制原则,使用人数较多的露营地应设立生态厕所。建设生态厕所所用材料应以木、竹、石等天然材料为主,外观应与周围环境协调融合。生态厕所应具有冲水设备与化粪池,应有固定的人员与经费对其进行维护;使用人数较少的露营地应设立简易厕所,简易厕所设置地点应考虑风向、水源、动植物分布及地形因素。简易厕所挖坑深度应大于30厘米,使用后应及时填埋。

6.1.3.2.2 露营地的用火区应设立于宿营区的下风向、大于20平方米的开阔地上,用火区及其附近不可有落叶、杂草、灌木等易燃物,不可靠近树木(在森林禁火期内禁止一切用火)。

6.1.3.2.3 用水、取水一般都在水源点,清洗用水与食用水应分开。如是流水,食用水应在上游处,清洗及生活用水在下游处。如是湖水同样要分开两种用水处,两种用水处应相隔10米以上。

6.1.3.3 接待站可依靠农家院落等固有建筑物进行设置。为登山步道使用者提供住宿、补给、垃圾处理、提供信息、简单医疗等服务。

6.1.3.4 步道系统上应设置完整的标识系统,并对危险地段着重警示。标识系统应包括建筑类标识、地形类标识、警示类标识、指示类标识等。

6.1.3.4.1 标识的材料应以石材、木材等就地取材的天然材料为主,部分警示标识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制作。

6.1.3.4.2 标识的材质、尺寸、色彩等应做到醒目并与周边环境协调融洽。

6.1.4 登山步道监控维护要求

6.1.4.1 登山步道系统内应该设立巡查制度,定期对步道系统进行巡查。巡查人员应受过专业的救援训练,配备基本的维修、救援用设备及饮水、食物与急救药品。

台阶的设计要点
篇四:登山路径休息平台设计

台阶的设计要点:

1. 踢板高度(h)与踏板宽度(b)的关系如下:2h+b=60~1625px

例如:假设踏板宽度定为750px,则踢板高度为375px左右;若踏板宽增至1000px ,则踏板高降到300px左右。通常踏板高在325px左右,踏板宽在875px左右的台阶,攀登起来较为容易、舒适。

2.室内外台阶踏步宽度不宜小于0.30m,踏步高度不宜大于0.15m,并不宜小于0.10m,踏步应防滑(天然石材台阶不要做细磨饰面)。室内台阶踏步数不应少于2级,当高差不足2级时,应按坡道设置。室外台阶步宽不宜小于0.35m。

3.如果台阶长度超过3m,或是需要改变攀登方向,为安全,应在中间设置一个休息平台。通长平台的深度为1.5m左右。

4.人流密集场所的台阶高差超过0.70m,当侧面临空时,应有防护设施(如设置花台、挡土墙和栏杆等措施)。

5.台阶踏板应设置1%左右的排水坡度。

6.落差大的台阶,为避免降雨时雨水自台阶上瀑布般跌落,莹在台阶两端设置排水沟。

7.如踢板高在375px以下,踏板宽在875px以上,则台阶宽度应定为2250px以上,踢进

为75px以下。

8.为方便上、下台阶,在台阶两侧或中间设置扶栏。扶栏的标准高度为2000px,一般在距台阶的起、终点约750px处作连续设置。

9.台阶附近的照明应保证一定照度。


南岳登山路径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zhuanti/119587/

    热门推荐
    • 十五岁的我小学作文

      十五岁的我,就是每天难免要对住镜子挤脸上的青春痘的一个女孩子:1 70米高高瘦瘦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标准的短发,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十五岁的我,逐渐成熟。为人处世

    • 隐藏在GMAT考试作文中的秘密

      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小词”并非俚语。由于评分标准明确要求使用standard written English(标准书面英语),因此非正式的俚语、俗语、外来语都不被建议在写作中使用。“小词”——sma

    • 以分数为题的800字作文

      在这个成绩论成败的年代,成绩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所有标准。因此,在普通的一个社会群体中,我们被区分为“学霸”和“学渣”。但是有趣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区分,不会对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见,“学霸”继续

    • 家乡的符号作文

      在奶奶的家中,眼睛能够饱览古色古香的家具,鼻子能够嗅到家乡的气息。至于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耳朵听到的了,这是家乡的符号,家乡的标志——一口标准的川音。  不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呆在餐馆中,一听到家乡的符

    • 做自己的答案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信奉“标准答案”。每做完一道题,头一件事就是标准答案:老师讲解或者是批阅试卷,也是牢牢抓住标准答案不放,许多经过我们深思熟虑的答案,也被老师大笔一挥抛到一边。  不禁想起这样一道

    • 关于致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已经上三年级了。从小到大,您总是对我高标准严要求,从不娇惯,我误以为您只对哥哥好而对我不好,有时还故意发脾气惹您生气。可是,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我对您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

    • 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范文

      我的妈妈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和水果杨桃谐音,她今年34岁了,属猴。  妈妈是自来水公司的一名水质检验员,她每天都会穿着和医生一样的白大褂做很多实验来判定水质是不是符合标准。妈妈身材高挑,不胖不瘦。她有

    • gre作文考试值得借鉴分析方法

      Issue 15  Unfortunately, the media tend to highlight what is sensational at the moment Society w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