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读后感1000字   |

【www.yin56.com--读后感1000字】

创新社会治理
篇一: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如何推动社会治理创新

一、什么是社会治理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在“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小标题下,用了1000字左右的一段话,阐述了一个新的执政理念——社会治理。此前,经常使用的一个类似概念是“社会管理”。新的“社会治理”概念的提出,引出了一系列问题:什么是社会管理?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什么关系,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在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Governance”即“治理”的概念,在20世纪后半期随着新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而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上个世纪90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的界定是:“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并列出了“治理”概念的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章条例,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同时涉及公、私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但确实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值得关注的是,在这段对“治理”特点的表述中,可以概括提炼出四个关键词,即“过程”、“调和”、“多元”和“互动”。

按对“治理”的理解来看“社会治理”,是否可以作这样的界定:在社会领域中,从个人到公共或私人机构等各种多元主体,对与其利益攸关的社会事务,通过互动和协调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过程,其目标是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行和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基本需要。

参照以上提出的“治理”的四大特征,对比“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这两个概念,也可以概括出“社会治理”的四大特征:

社会治理必须强调“过程”。在这里,“过程”的涵义是:社会治理的动态性、发展性和延续性——社会治理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规章条例,试图在任何时空条件下都以不变应万变;同时也不能靠一场“运动式”的大轰大嗡,试图在短时间内一蹴而就。而这两者,恰恰是以往“社会管理”的最显著的特点。

社会治理必须倡导“调和”。社会本身是一个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通常处于一个生机勃勃的过程中。所以,不能试图用某种强力乃至蛮力去“支配”社会。而是要让社会本身发挥其自我生存、自我发展乃至自我纠错、自我修复的功能。所以,社会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艺术”,在收放张弛之间拿捏得恰到好处。而以往的社会管理的缺陷,恰恰是过于迷信强制力量。

社会治理必须兼顾“多元”。社会是由各个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构成的,不同的阶层和群体的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和政治诉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会治理必须非常重视治理主体的多元化——不论多数少数,不论强势弱势,不论公立民营,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共同分享发展成果。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错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赐惠当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极具“社会排斥”的色彩。

社会治理必须注重“互动”。要引导全社会达成利益共识,尤其是针对长期目标的利益共识,就要建立一个适合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框架和社会机制。使多元主体都能够提出自己的利益诉求,然后在沟通交流、相互妥协、协商一致的基础上达成社会共识。在行动上,也应该是互动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会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视而只顾眼前利益。

综上所述,以往的社会管理已经暴露出很多的认识误区和制度缺陷,诸如一刀切、运动式、压制型、堙堵式、恩赐性、排斥性、一言堂、功利心„„不一而足。这恐怕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要用一个新的概念,其实也是一种新的理念——社会治理来取代以往长期使用的社会管理一词的根本原因。

具体而言,当代中国的社会治理,就是要在承认个性化、多元化的基础上,通过互动和调和——沟通、对话、谈判、协商、妥协、让步——整合起各社会阶层、各社会群体都能接受的社会整体利益,最终形成各方都必须遵守的社会契约。

二、为什么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社会治理体制占有重要位置,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已成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要实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目标要求,就必须重视社会治理创新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实现社会治理的“五个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思维视角从“国内”到“全球”的转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把社会治理当成纯粹的国内事务,没有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思考社会治理问题。进入21世纪,我国的社会治理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和国际合作的日益频繁,加剧了各国的文化冲突,极大改变了政府社会治理的环境;大规模的人员、资源、信息、资本快速跨国流动,加速了风险传播,放大了危机影响,增加了社会治理难度;民主行政、责任行政、服务行政、回应行政等理念深入人心,冲击着政府社会治理的传统观念,对政府的社会治理能力形成挑战。在这一潮流下,任何一国的社会治理都不可能孤立进行,“全球治理”给“国家治理”带来了新的冲击。这就要求社会治理体系从一个封闭式的治理结构转向开放式的治理结构,并从“全球”的角度来考虑社会治理问题。经济全球化给社会治理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使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先进的社会治理理念推动我国社会治理体制创新,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另一方面,在树立“全球”思维的同时,还要主动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各种社会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在国内要进一步加强社会意识形态管理,深化公民国家意识、社会整体意识,积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意识形态安全体系,形成法律法规、社会道德、文化传播多位一体的安全防范布局;在国际上,要进一步加大中国现代社会治理理念的宣传力度,树立正面形象,在涉及国内社会治理的问题上坚持原则,坚决杜绝任何外来势力干涉,依据本国法律法规妥善处理。

实现社会治理主导理念从“利益”到“价值”的转变。社会治理的政治性、公共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其价值取向与单纯的经济管理活动追求个人利益、部门利益、集团利益最大化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我国过去30多来年的公共管理,是以物质利益为导向的公共管理,实施的是“见物不见人”的发展方式,实施社会管理过程中,没有完全做到以人为本。在利益导向的社会治理理念下,社会风险不断增加,社会矛盾不断累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管理失灵状况。在此背景下,建立实现多元价值追求的复合治理,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治理的制度建设和治理实践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地增进社会和谐成为应然选择,调整社会关系、协调社会利益、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秩序,实现政治、经济、

社会协调发展,实现“善治”的社会治理目标。

实现社会治理功能定位从“维稳”到“维权”的转变。“维稳”与“维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两者是辩证统一的。“维权”是“维稳”的基础,“维稳”的实质是“维权”。由于特殊的国情,实践中,我国社会治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单纯地强调“社会的稳定性”指标,忽视了“社会的公正性”“社会的参与性”等维度,虽然在一段时间内有效维护了我国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局面,但也不利于社会活力的释放,导致了影响社会和谐的群体性事件的发生。当前,必须顺应公民权利意识大大提高的现实情况,公平保护公民利益,坚持依法治理和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从实体、程序和时效上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要求,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真正防止因为“维权”而产生的“维稳”问题,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实现社会治理主体构成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管理主体主要是政府。“大政府”架构在一定阶段产生过一定积极效应。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大政府的管理体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现实中,政府负责等同于政府包揽,从观念到制度都排斥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管理,其结果一方面导致社会自治发展缓慢,公民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发展缓慢,另一方面导致了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的发生。实际上,社会治理除了国家和政府之外还应强调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体等社会力量的参与。社会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类型的主体有不同的特点和不同的擅长,因此需要主体的多元化。要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格局,在转变政府职能的前提下,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为公众提供高质量、差异化的社会公共服务,实现从政府单一主体的单向度管理,走向多元主体的协同治理,推动社会治理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转变。

实现社会治理方式方法从“刚性”到“柔性”的转变。社会治理既可以凭借法律约束、纪律监视、强迫控制等刚性手段,也可以依靠组织、协调、激励、感召、启发、诱导、协商等柔性方法。长期以来,政府在实施社会管理时,往往习惯于行政处罚等刚性措施,而对于柔性方法则较少采用和考虑。现代社会治理需要柔性治理思维,变硬约束为软引导,变强制服从为服务感化,变堵截民情为疏解民心,变应急管理为预防治理,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合理引导社会舆论,适时干预社会情绪,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

三、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十八大提出,为了推动社会治理创新,必须做到:

(1)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坚持系统治理,加强党委领导,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坚持依法治理,加强法治保障,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综合治理,强化道德约束,规范社会行为,调节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

(2)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限期实现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真正脱钩,重点培育和优先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

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成立时直接依法申请登记。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在华境外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引导它们依法开展活动。

(3)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使群众问题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权益有保障。

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建立调处化解矛盾纠纷综合机制。

改革信访工作制度,实行网上受理信访制度,健全及时就地解决群众合理诉求机制。把涉法涉诉信访纳入法治轨道解决,建立涉法涉诉信访依法终结制度。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4)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完善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构,建立最严格的覆盖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食品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新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密防范和惩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 坚持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加大依法管理网络力度,加快完善互联网管理领导体制,确保国家网络和信息安全。

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

在拆迁地块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篇二: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在拆迁地块创新社会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摘 要: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的管理活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和变化后面临解决的重大课题。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项目建设征地拆迁的推进,旧城改造力度的加大,流动人口的增多,社会利益的再次分配,在拆迁工作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笔者以镇江市润州区官塘桥街道为例,分析了在当前大规模拆迁的城郊结合部地区如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实践,并进行了探索性地思考。

关键词: 拆迁工作 社会管理 创新

一、顺应形势,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

在法治润州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升社会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当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润州区官塘桥街道在拆迁工作中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与实践,进行了一些有益地探索。

社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工作。根据有关学者的研究,社会管理通常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的包括其他社会力量在内的行为主体,在法律、法规、政策的框架内,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领域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服务、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1《我国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若干问题——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讲座第二十二讲讲稿》,作者李培林,中国人大网 ,2011年07月13日

1

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社会管理工作的内涵十分丰富,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方面面,随着社会改革的深入,经济发展和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前的社会管理面临着很多新问题,从城市的发展来看,由于城市化建设的推进,一些居民的利益得不到积极的保障,从而引发大量信访案件、群体性矛盾等,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从农村地区来看,由于土地征用、房屋拆迁、村务财务管理、劳资纠纷、环保纠纷和历史遗留问题等,使得农村基层的社会管理创新显得尤为迫切。

创新社会管理是顺应形势变化的要求。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阶层结构是相当单一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包涵了社会全部群体。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他们之间的利益是高度趋同的,很少有矛盾冲突发生。而且,伴随着阶层分化,社会管理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过去社会中的每一个人基本上都要属于一个“单位”,干部在机关、工人在工厂、农民在生产队。按单位管理,政府好管也省事。但现2 参见百度百科“社会管理创新”词条,2

在社会上出现越来越多的自由人,不再是“单位人”而成为了没进入麻袋的土豆。对于这些人,仅仅依靠单位模式是想管也管不住了,就算把他们吸纳为临时工,临时工已经没有必要也没有动力像“正式工”那样本分地听话了。但这些年来社会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纷纷出现,新的社会阶层与传统社会阶层之间,新的社会阶层内部由于利益获取模式的不同往往会发生各种冲突与纠纷,这些冲突与纠纷极易引发社会问题。尤其是在征地拆迁这种大规模的群体利益调整过程中,更易引发各种群体性矛盾事情。近阶段时常见诸媒体的农民工因讨薪而跳楼事件、土地拆迁中的暴力拆迁、自焚维权等社会极端事件,都对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直面难题,复杂的拆迁工作对创新社会管理提出了要求

润州区官塘桥街道位于镇江市西南部,在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目前全街道管辖官塘桥、平山、秀山三个涉农村,街道总面积22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约2万人,属于典型的城郊结合部,街道位于镇江市委、市政府规划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规划入住人口15万人的官塘新城范围内,预计一级开发总投资将达到180亿元。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大规模的征地拆迁工作将在街道全范围内陆续展开,目前一期拆迁任务555户、15万平方已基本拆迁完毕,有353亩土地已完成上市交易前的征地工作。

由于位于城郊结合部,官塘新城的拆迁工作呈现出多种复杂性,土地性质有农村集体土地、还有拆组转户后的国有集体土地;拆迁的房屋性质不仅有普通的居民户,还有居住房改成“连家店”后的营业用房,还有证照齐全的商业用房等多种情况;房屋的类型除了普通群众的自建房外,还有大量厂矿企业用房,特别是原集体企业改制后的旧厂房、产权不明晰的争议房更是矛盾重重,拆迁将多年积累的老问题重新曝露出来。

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征地拆迁前街道内绝大部群众通过种植菜地谋生,有着多年的蔬菜种植经验,如官塘村的显阳组是远近闻名的蕃茄专业种植村,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大量种植蕃茄,平山村的草莓种植也形成规模,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征地拆迁后老百姓告别了原来的田间地头的生活方式,统一居住到了整齐漂亮的新式安置居民小区,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上都发生式了极大的变化,农民群众的“被上楼”对基层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注重实践,在拆迁过程中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引向深入

近年来,各地由于社会管理工作没有完善到位,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屡见不鲜,尽管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绝大多数上访和群体性事件都是提高征地拆迁补偿标准、抗议企业环境污染、增加薪酬退休待遇等事关民生和经济利益方面的诉求,在官塘新城的拆迁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特别复杂,与发生问题的地区情况具有一定的相似

性,如果不加强社会管理的创新实践,一旦处理不慎,将势必引发大量的信访矛盾。通过剖析官塘桥街道在官塘新城拆迁工作过程中的各种社会管理创新这只“小麻雀”,探讨如何加强拆迁地块的社会管理创新很有意义。

1.在拆迁工作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创新。以理念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实践的创新,确立了 “拆迁工作任务越紧、越要重视社会管理”等新理念,从重工作成果、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社会管理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切实把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作为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正确处理好发展第一要务和稳定第一责任的关系,坚持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的原则,在解放思想中创新拆迁工作思路,以现行相关法规为依据,深入调查论证,综合考虑诸多因素,确立并实施了切合实际的拆迁补偿方案。在官塘新城拆迁范围内有多处集体改制企业厂房拆迁,涉及到原有企业工人的生活保障问题,目前这些工人大都达到了退休年龄,但因政策原因,并没有享受到城镇退休职工社会保障待遇,拆迁工作组高度重视,摒弃就拆迁谈拆迁的工作思路,将企业工人的待遇保障问题在拆迁时一并予以考虑,根据工人的工龄、身份性质等因素,综合确定保障办案,为大部分符合条件的工人补办了养老保险,予以妥善,做到了既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也使被拆迁对象得到了合理的补偿安置,达到了依法拆迁、和谐拆迁、文明拆迁的效果。

2.在风险防范上树立“关口前移”的预防创新。加强源头治理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治本之策。按照上级要求,尝试

论城市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篇三: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龙源期刊网 .cn

论城市社区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 作者:耿昕 李敏义

来源:《理论观察》2015年第02期

[摘 要]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强化基层基础工作。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社会成员获取公共服务的重要场所,也是我们组织动员和开展社会工作的主阵地。从这个角度分析,社区在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能力、引导公民和社会组织有序参加社会治理、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等诸多方面,都将发挥重要基础作用。

[关键词]社会治理;城市社区;治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C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5)02 — 0062 — 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1〕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表述为“创新社会治理体系”,并在第十三部分单独列题论述,充分说明党中央已把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中,社区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本文仅就城市社区管理和创新的理论与实践作以研究和探讨。

一、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内涵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但代表着执政党执政理念的转变,体现由一元单向治理向多元共同治理的结构性变化,是党在执政理念上的一次高度升华。纵观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主要偏重社会管理而疏于社会治理,方式方法的不同,折射出理念的不同,内涵的不同。 我们重点对比分析“管理”和“治理”的主要区别。“管理”的运作模式是单向、强制、刚性的,强调“官管民”、“我管你”、“你得听”。而“治理”的运作模式是复合、合作、包容的,多元主体地位是平等的,体现官与民共治的内涵。简单说,可以把“治理”理解为更高层次的“管理”,是一种优化、良性、多角度的“管理”,其内涵更丰富也更全面。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变革,要求政府重新树立“社会本位”的理念和原则,重心必将向社会倾斜,政府“控制和管理社会”的观念必须让位于“调控、引导、服务和整合社会”的观念,政府对社会的“统治观念”必须让位于“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的观念。

在当前公民权利意识高涨、社会矛盾凸显、经济增长换挡的时代背景下,社区被赋予了新内涵、新使命、新要求。中央明确提出在改进社会治理方式上,要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并重的方针,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运用法治思维解决社会矛盾,强化道德约束来规范社会行为、调解利益关系来解决社会问题,健全基层综合服务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利益诉求。中央明确指出在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上,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实现政社分开,能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

街道办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篇四: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街道办创新社会管理工作典型经验材料 xx街位于XX中部地区,辖区共有人口近8万人,设置16个社区居委会,地域广,人口多。这里聚集着曾是省市重点纳税单位的汽齿、四站等一批大型企业;近年来,这里也是弱视群体相对集中,企业改制、城中村改造等工作引发社会矛盾的重灾区。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开展了社情民意站活动,着力发挥社区的基层一线优势,强化社会管理信息掌控机制,构建起“提前发现、尽早预防、及时应对”的基层社会管理体系,从源头抓起,从基础抓起,从敏感问题抓起,把各类不稳定因素控制在萌芽状态,提高了服务工作大局的能力,谱写了社会管理的创新诗篇。

一、结合街情,探索优化社会管理之路

前些年,我们在社会管理工作上没有少下功夫,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辖区内大到企业改制、城中村改造,小到医疗纠纷、居民用水等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我们忙于应付,却常常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社会处于转型期,各类矛盾多发,而我们仍沿用老的重管控、轻服务的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在应对新情况、新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矛盾多发生在基层,在社区,而作为最基干力量的社区因能力方面的制约,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形成能第一

时间面对矛盾,但不能第一时间化解矛盾的情况。基层稳,则社会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心在基层,落实靠基层。基层的社会管理工作思路必须适应变化了的形势,必须善于运用社区面对基层群众,对各类矛盾问题最敏感的优势,创新机制,探索出一条在矛盾频发的形势下,及时有效化解矛盾,推进社会管理上水平的路子。基于这种考虑,街工委、办事处邀请我街22位区人大代表专门召开碰头会进行商议后决定以开展社情民意站活动的方式,搭建政府与居民交流的平台,既进一步宣传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又开辟一条人民群众发表意见、反映问题的新途径,全方位收集和了解民意倾听群众诉求,及时发现并化解矛盾,同时积极发挥桥梁作用,进一步畅通上情下达和下情上传的沟通渠道,推进辖区和谐环境的创建。实践证明,开展社情民意站活动是加强和创新我街社会管理工作的有益尝试,也是改进工作方法和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一条有效途径。动迁居委如何创新社会治理。

二、积极研判,形成活动开展有效模式

社区处于社会基层的第一线,处于了解社情民意的最前沿。选择社区作为社情民意站活动的切入点,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群众的甘苦,摸清群众的脉搏。基于此种认识,我们每月选择1到2个社区,安排有街机关班子成员、相关科室负责人、社区党员代表、居民代表并邀请2到3名党代表、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辖区单位、企业负责人参加的集中接待或调研,广泛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建议,重点关注社区经济业态、文化形态、社会状态,尤其是居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

1、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社情民意“直通车”活动

每次活动之前,街工委委派1到2名班子成员同1名人大代表和1名政协委员一道下到活动开展社区,先行与社区内党员群众和企业单位开展“直通”。

一是“直通”党员,与党员面对面交流,查找社会管理和社区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听取党员的意见和建议,理清发展思路,同时,鼓励和引导党员在社区建设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全街上下形成争创先进、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二是“直通”企业。与企业负责人面对面交流,倾听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困难以及实现五里地区又好又快发展的建议,并将其反映至街工委、办事处,努力为辖区企业发展争取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三是“直通”辖区单位。主动加强与辖区单位的联系、沟通,听取合理化建议。调动辖区单位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辖区单位“驻于社区、关心社区、建设社区”的观念,鼓励企业和社区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驻共建的良好态势。四是“直通”居民。深入社区,走访入户,了解居民生活,倾听居民呼声,广泛征求居民意见,从影响居民、引导居民、温暖居民、服务居民等方

面着力,增强广大党员干部服务意识。五是“直通”弱势群体。深入到低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等弱势群体家庭,了解其生活境况,听取其意见建议,争取其对街道、社区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下访各社区,开展巡回走访和对话

结合“直通车”活动中了解到的情况,我街有针对性在活动开展社区开展巡回走访,带着感情去面对群众,对话群众,了解社情,做到将心比心、以心换心、以心交心,以良好的作风和形象,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赢得对社情民意站活动开展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

一是开展走访,进一步洞悉群众诉求心声。深入到、党员、居民、弱势群体家庭和辖区单位(企业),面对面听取意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通过送政策、访民情、办实事、化纠纷,促进社区和谐、稳定和发展。二是开展大对话,切实解决居民急事难事。每次活动安排有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党代表、居民参加的对话,坚持边听边解决的原则,由相关分管领导、科室负责人现场解答居民提出的有关问题,宣传相关政策,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不能当场解决的,提出解决的办法和化解的时限;属依法依规不能解决的,讲清道理,做好教育疏导工作。三是开展大接访,有效拓展民意了解渠道。每月安排2名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到社区接待居民群众,收集

群众意见,并将收集到的意见整理后反馈到“社情民意站”活动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负责问题的解决,并对解决办理过程进行全程监督。

3、建立社情民意QQ群,拓宽服务群众的信息化渠道 为拓宽社情民意了解渠道,我们建立了五里社情民意QQ群,实行网上回复制度,回应群众关切,疏导公众情绪,开辟了一条服务群众的新途径。对群众提出的问题和意见的留言,能够直接回复的及时予以回复,需要咨询相关部门的,经研究后,第一时间予以回复。同时,将反映的意见和建议定期整理汇总上报。

4、优化制度,构建多层次运作体系

为推进社情民意站活动开展,我街专门成立社情民意站活动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综合组及实事组两个小组,具体负责社情民意站活动的开展,定期向活动领导小组报告活动进展情况、主要经验和存在问题。对于每次活动收集到的问题,层层分解,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限期解决,并通过每月办公会、社区调度会及时通报问题解决进展情况。对于解决难度较大的问题,由街工委、办事处及人大代表组、政协联络组,协调上级或有关部门解决。充分利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面广、代表性强的优势,积极协调各方资源促进活动的开展、问题的解决。整个活动全程做到公开透明,及时向相关人员通报情况,并作出书面回复,由当事人在回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duhougan/103982/

    热门推荐
    • 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3篇)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读后感1000字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强军兴军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

      强军就是要培养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意义:有思想警醒,凝聚意志和引领发展的作用。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强军兴军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打胜仗的思想读后感1000字(通用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打胜仗的思想读后感1000字(通用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关于可爱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五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可爱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左右【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通用3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资本论读后感1000字(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论党的青年工作读后感1000字范文汇总三篇

      工作,是一个汉语词语,具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作为动词用有操作、行动、运转、运作等意思。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党的青年工作读后感1000字范文汇总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师行为的50个细节读后感1000字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斑马线上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

      《斑马线上的中国》是2013年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邓子滨。从测谎仪到摄像头,从安检到城管,从公捕公判到因言获罪,法治十年观察,备感路程艰辛。法治是一种许诺,“走在斑马线上是安全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斑马线上的中国读后感1000字(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