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合集3篇)

|读书笔记   |

【www.yin56.com--读书笔记】

第1篇: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

  最好是把真理比作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发射出的光辉就越灿烂——马克思

  对于中国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而言,毛***思想与著作毫无疑问便是其中的燧石,经由历史与岁月的验证,在经久不衰的同时散发着灿烂光辉,指引历代中国人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更好的发展,为中国复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毛***思想之中《矛盾论》是其中的集大成者,而关于中国革命的道路,毛***在《矛盾论》里已经讲清楚了。

  一、两种宇宙观

  《矛盾论》乃是毛***继《实践论》之后,为了克服中国共产党内部严重的教条主义思想而作,其中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结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由此不难窥见,《矛盾论》本身便是中国革命道路当中的一大著作,而其中关于革命道路的总结以及哲学思想更是精粹。

  《矛盾论》从目录划分为七大部分,分别为“两种宇宙观”“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对抗在矛盾当中的地位”“结论”。

  针对与各个部分,毛***作出了一应阐述,其中包含着一应哲学思想以及对中国革命道路而言的重要作用。首先两种宇宙观是指一种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辩证法的见解,所形成的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其实通俗理解的话,便是对待事物的内因与外因。

  “形而上学”认定事物的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彼此孤立和永远不变化的,简而言之便是事物的本质是不变的,而外部的变化形成了社会的发展之类。

  如西方社会当中资本主义的剥削、竞争、个人思想等,在古代奴隶社会时期也能够找到相同的对应。因此认定事物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外部原因的变化导致了事物的变化。

  通俗来看可以这样理解,一片庄稼的收成有赖于天时地利,而“形而上学”所考虑的便是天时地利,他们认为天时地利的改变影响了庄稼的收成,也就是外部原因催动了事物的变化。

  那么毛***看来唯物辩证法又是怎样一种世界观?便是与上述外因所对应的内因。其中指出任何事物的变化,不在于事物外部而是在事物内部,且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任何事物内部都有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原因。

  其间毛***曾以石头与鸡蛋做出比喻。鸡蛋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之下会孵出小鸡,而石头却并不会。其间原因便在于事物的内因决定的事物的发展,因此相应的环境温度要求等外在条件只是第二原因。那么将上述内心与外因的相对理念带入中国革命道路之中又能窥见什么?

  俄国通过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同时对于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就了中国内部社会主义的诞生。

  此外,毫无疑问的是这一因素对于中国社会主义诞生而言是外界因素,属于上述之中的第二原因,真正作为中国社会主义诞生根本的依旧是中国内因。一如受到影响的不止中国,为何其他国家不曾成为社会主义国度?

  而在毛***所列举的例子当中亦有这样一番表述:

  “1927年中国的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因为中国无产阶级内部产生了机会主义。当这种机会主义不复存在,中国革命得以重新发展。后来中国革命受到严重打击,是因冒险主义的诞生。当这种冒险主义被清算,革命事业就重新发展。”

  经由上述不难窥见,毛***眼中两度失败皆有内部原因,而这些内因才是导致失败的根源,相较之下资产阶级的打压只是外因。

  透过其中我们所能够通俗理解到的便是,任何政党、国家、组织或个人,想要不为侵略打压,首先需要完善自己一应的内在矛盾,并且在这一过程之中不断强大与自我完善,方才能够避免为外因所干扰。

  而对此毛***的原话则是“一个政党想要引导革命胜利,必须依靠于自己政治路线的正确以及组织内部的巩固。”因此,毛***所指出的“由内而外”无论对于彼时中国革命又或今后中国发展道路而言都是强有力的指导性思想,且我们普通人亦能够从毛***思想之中受益匪浅。

  二、矛盾的普遍性

  关于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一切事物中包含矛盾方面的相互依赖和相互斗争,矛盾决定着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

  那么什么是矛盾?数学之中的正与负、力学之中的作用与反作用、人性之中的善与恶。

  每个人面临同一事物之时,总要有所抉择而其中不同的思想便是矛盾,正是通过解决矛盾方才有思想上的进步。那么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存在矛盾才是正常现象,唯有通过提出并解决矛盾才能够更好的推动国家发展。

  建立在矛盾必然存在的基础上,如果没有矛盾那么毫无疑问事物的消亡在所难免,此外掩盖矛盾同样会因此矛盾激化出更大的矛盾。因此国家的发展轨迹可以这样来看待,任何国家内部必然存在着相应的矛盾,一定程度上这些是构成国家存在的根本。

  当现有矛盾解决之时,亦必将有新的矛盾诞生,毕竟矛盾是必定存在的,但是在解决矛盾的过程当中,却是令国家走过一段又一段路程,继而愈发强大。通俗可以这样理解,贫富差距往往作为一个国家的内部矛盾而存在,那么贫富差距能够完全消除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毕竟知识与思想同样也是变相的财富,想要完全消除贫富差距意味着所有人不再拥有思想。因此即便解决了现有的贫富差距或进行财产统一分配,亦必将在并不遥远的将来,衍生出新的贫富差距。

  三、矛盾的特殊性

  如果说矛盾的普遍性代表着万事万物皆有矛盾,那么矛盾的特殊性便可以理解为,万事万物的矛盾皆不相同。如阶级斗争矛盾,物理学、力学、化学当中的矛盾等。

  针对不同的矛盾需要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决计不能将解决另一矛盾的经验进行生搬硬套,教条式的套用在另一矛盾当中。那么对于国家发展而言可以这样理解,我们经由历史当中所发生的矛盾解决,不难窥见许许多多的经验成分,但是这些经验显然是无法完全借鉴的。

  一如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之初所团结的对象只是工人阶级,因为从俄国革命所借鉴到的便是如此,而中国内部的实质矛盾不仅仅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更包括着农民阶级在内的多个被剥削阶级,直到毛***提出团结农民等一应被剥削阶级之后,方才确定了矛盾核心。

  因此毛***也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活的灵魂,而并非教条式的框架,一定要做到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毕竟毛***彼时作出《矛盾论》的初衷,便是批评党内的教条式主义者。

  此外,对待任何矛盾更要实事求是的作出具体观察,客观分析全面的去看待问题。“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矛盾往往是两者相对立的,如果只了解其中一者便断章取义,那么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在战争当中,双方无疑可以作为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那么如果仅仅只了解自身实力,而对对方一无所知又或知之甚少,那么显然是要吃大亏的,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想要取得胜利便要充分了解对方的军事实力、部署等一应状况。

  那么引申到所有矛盾当中,想要解决矛盾必然要对双方皆作出了解之后才能从根源入手解决。其间也可理解为法庭断案,一定要双方陈述举证之后才能合规合矩的做出分析,取得相应的客观结果。

  四、主要矛盾

  依旧建立在上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基础之上,任何事物的矛盾往往是互相影响的,而且具有可变性。此外围绕着事物的矛盾同样是多重的,但是其中必然有着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存在,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可互相转化,也就是说次要矛盾或可成为主要矛盾。

  以此为例,当国家面临外地入侵之时,其中的主要矛盾显然是在于侵略者与被侵略者的矛盾,那么此时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等便是次要矛盾。那么当外敌没有直接侵入,而是支持国家内部某一阶级之时,那么主要矛盾便转化为内部的阶级矛盾。

  由此不难窥见,当多重矛盾并存之时,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之间会随着矛盾发展而产生变化。因此,在面临矛盾之时务必迅速找到其中的主要矛盾予以解决,方才能够对症下药。

  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转化过程也同样适用于困难与顺利之间。社会主义革命之初,其间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然是困难,而顺利显然是次要方面。不过正因革命先辈们的努力,一步步将顺利转化为主要方面,最终塑就了革命的成功。

  五、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以及对抗与矛盾

  任何矛盾之间往往是对立的,一如中国传统文化之中道家阴阳的互为对应,孤阳不生孤阴不存。而诸如生与死、福与祸、战争与和平等,矛盾的两方面皆是对立且互相依存的,没有死亡这个概念便没有生存概念。

  至于矛盾的统一性,则是当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事物发展的过程发生一定的矛盾,而且这种或这些矛盾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而矛盾的对立性与统一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对立性也就没有统一性。

  也就是说,矛盾的对立性决定了双方互相排斥斗争,然而在一定条件之下是存在统一性的,此时的矛盾两方面能够互相联结且互相转化。那么在矛盾当中对抗又是怎样的存在呢?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存在形式,而不是矛盾斗争的一切形式。

  其间可以这样理解,对与错分别作为矛盾的两面在一定的条件下并存,当错误并不明显之时往往不足以形成对抗之势,当错误不断发展之时也就与正确互相对抗。而其中错误的不断发展也可以这样来看,一切原本是相对稳定的,而“错误发展”这一条件显然激化了矛盾也就导致了对抗的形成。

  而对此毛***则提出,面对国家内部的错误,首先要树立起面对错误思想坚决斗争的态度,但同时要给错误思想改正的机会,否则一味地发展下去很有可能形成抗争。

  资产阶级

  那么纵观上述之中《矛盾论》的一应论点,毫无疑问贯彻着中国的革命道路,与此同时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同样存在着重要的方向与引导作用。

  其间关于矛盾的一应剖析,令我们面对矛盾之时能够更加透彻的去发现并解决矛盾,并且在此过程当中积累经验与成长,无论对于国家又或个人而言《矛盾论》以及毛***的重要思想皆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即便对于整个世界而言也同样是璀璨的精华瑰宝。

第2篇: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

  今年是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发表80周年。“两论”是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哲学成果。时间已经过去了80年,但历史的年轮并没有磨灭“两论”的理论光辉。

  “两论”最初是毛泽东在抗日军政大学的讲演稿,讲演时间为1937年的7、8月间,成稿则略早。当时正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刚刚结束,抗日战争已经爆发之际。毛泽东于此时讲这两个问题,并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要从哲学上对两次国内革命战争特别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经验进行总结,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武装广大干部,以迎接抗日战争新阶段的到来。

  在《实践论》完成一个月后,1937年8月,毛泽东又完成了《矛盾论》。《矛盾论》同样是一篇为了提高革命队伍里干部战士的认识能力的哲学论著。就凭这两篇文章间隔时间之短,篇幅之长,我们不难想象,延安窑洞里,一盏不太明亮的油灯下,毛泽东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是怎样的奋笔疾书、殚心竭虑。

  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之所以被称为“土八路”、“泥腿子”,除当时匮乏的物质条件之外,恐怕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大多数的干部战士是没有多少文化的农民、工人,认识事物和辨别事物的能力不足。再加上某些理论家为理论而理论的严重教条主义,夸夸其谈,盲目照搬马列主义,却不注重中国的实际国情,有时候不但不能起到好的引导作用,反倒误导了中国革命不能正确地看待自己。毛泽东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和切肤之痛,所以,他迫切地想要让革命同志明白怎样用正确的态度对待马列主义。

  1944年,毛泽东在《文化工作中的统一战线》中说:“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可见,他对提高干部战士的文化知识是很重视的,所以他才会常常出现在“抗大”的讲台上进行各种演讲,旨在提高大家的马列主义认识水平和实际解决中国革命存在问题的能力,统一全党的思想,让革命事业尽量少走弯路,少遭损失。

  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开宗明义地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一语道破了矛盾在自然社会和人类社会中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且“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因为,事物的发展正是在矛盾中进行的。没有矛盾,世界就将是静止的,甚至是死寂的。有了矛盾也就有了竞争,有了竞争,世界才会充满生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才会不断地进化或进步,历史也才能向先进的方向向前推进。

  但矛盾着的双方既有斗争性同时又有同一性。

  《韩非子•难一》里有一个“自相矛盾”的故事,让我们对那个“鬻盾与矛者”的楚国人嘲笑了几千年。笑则笑亦,但故事的蕴涵则发人深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了“矛”的存在,“盾”才会越来越坚固;反过来,有了“盾”的存在,“矛”也才会越来越越锋利,因为它们试图不断地提高自己,以期战胜对方,这就是矛盾的“斗争性”。

  但同时,矛盾并不仅仅只有斗争性,还有同一性,彼此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并且,“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着其相反的方面转化”。也就是说,“矛”和“盾”是相依相伴、不离不弃的,没有“矛”,“盾”的坚固性就无以得到检验。反之亦然,没有“盾”,“矛”也将失去穿刺的方向。虽然它们长相迥异,但却是一对“连体儿”,也即矛盾的“同一性”。

  在《矛盾论》中,毛泽东以“相反相成”这个成语来论证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他说:“‘相反’就是说两个矛盾方面的互相排斥,或互相斗争。‘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之下两个矛盾方面互相联结起来,获得了同一性。而斗争性即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但在这个共同的“统一体”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时候“矛”更锋利,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有时候“盾”更坚固,可以从矛盾的次要方面转化成矛盾的主要方面,这种转化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毛泽东以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历史为例,清楚地论证了矛盾内外因之间的关系。如果没有1927年党内的机会主义,就不会有大革命的失败。但当我们认清了机会主义的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进步并比原来成熟了。但是随后,党内有又因为出现了盲目乐观的情绪并而走向冒险主义,革命就再次遭到严重挫折。但当我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时,中国共产党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并战胜了长征途中的一切艰难险阻。所以,无论是其曾经的失败还是今天的胜利,都是由自己内部的因素决定的,外部的因素只能起到“辅力”的作用。

  “认识的目的不是认识本身,而是用于实践、改造世界”。所以,我们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是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也即改造中国的,并不是为了马列主义理论本身。

  矛盾不但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所谓“特殊性”,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所以。“不同质的矛盾,只有用不同质的方法才能解决”,中国革命不同于“巴黎公社”,也不同于“十月革命”,只能在借鉴马列主义的基础上以中国的方式来完成。“郑人买履”看似执着,其实是非常荒唐可笑的。而一根筋的盲目乐观以至于冒险,更是“揠苗助长”,必然要让中国革命遭受损失。所以,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都是中国革命的绊脚石。

  《矛盾论》诞生在那个中国最为波澜壮阔的大时代,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疑为人们点亮了一盏明灯,认识到了世界的本质,也认识到了中国革命的本质。指出革命的成功不仅要有信心,也不能仅凭热情,还要有科学的理论和正确的方法。战胜敌人就要了解敌人,不能有任何不切实际的幻想。特别是在对日作战中,更不能有丝毫的妥协。唯有把自己之“矛”磨得寒光闪闪,才能最终刺穿各式各样的“盾”。

  80年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变,中国面貌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么时至今日,“矛盾论”还有没有它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答案是肯定的。

  “矛盾论”中的某些具体材料和事例可能会过时,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它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永远也不会过时。“矛盾论”所阐述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论原则,以及由此引申出的一系列重要结论,诸如“对具体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做好矛盾转化工作”等等,不仅是我们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取得胜利的思想法宝,也是新常态下我们进行改革开放、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遵循的理论指南。

  今天的中国不是没有矛盾了,只是矛盾的方式发生了转化,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了。怎样解决这些矛盾,一样在继续考验着共产党人的智慧。所以,《矛盾论》非但没有过时,还可能更加有现实意义了。随着矛盾的改变,随着矛盾内外因的改变,解决矛盾的方法肯定也要随之改变。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之所在,只要保持了这样的先进性,中国共产党就能带领全国人民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中步履铿锵,捷报频传!

第3篇: 毛泽东矛盾论读书笔记

 一、《矛盾论》写作的时代背景

《矛盾论》是毛泽东继《实践论》后写的一篇论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辨证法关于矛盾规律的重要哲学著作,是《实践论》的姊妹篇。同《实践论》一样,原先是毛泽东同志为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作哲学讲演用的《辨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的一部分。在延安油印发表,书名是《矛盾论统一法则》。解放后,重新发表时,才定名为《矛盾论》,并在内容上作了较大补充、修改和删节。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继《实践论》后为同一目的而写的阐述唯物辨证法,特别是阐述它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著作。如果说《实践论》是以实践为基础,从认识论上揭露了“左”、“右”倾机会主义的思想根源的话,那么《矛盾论》则是以对立统一规律为核心,阐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强调矛盾的特殊性,从方法论上批判了“左”、“右倾”的错误思想,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说明和发挥了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所以,从理论上讲,《矛盾论》是对唯物辨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的极为系统和深刻的发挥,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在中国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社会生活的辩证法和错综复杂的矛盾运动在理论上反映,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认识论和辩证法。

除了上述历史背景外,毛泽东写作《矛盾论》还有两个动因。一是为了实现列宁对唯物辩证法研究的遗愿。列宁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特别是列宁首次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即矛盾运动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意义。列宁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规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由于种种原因,列宁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对这一重要思想进行系统的、详尽的“说明和发挥”。列宁的这一未完成的工作由毛泽东来完成了。二是受前苏联哲学界在20世纪30年代批判德波林学派的影响。毛泽东说:“这件事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在《矛盾论》中,毛泽东用了较大的篇幅批判了德波林所谓在事物发展的开始阶段没有矛盾,有些事物之间只有差异并无矛盾的形而上学观点。

二、结构分析

《矛盾论》约25000字。一个引言,六个部分。引言说明研究事物的矛盾法则的重要性以及不得不涉及的广泛问题。除了引言外,分六个部分全面系统地论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原理,最后有一个结论。

《矛盾论》正文解读

序言

1段:讲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矛盾法则(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最根本的规律,是唯物辨证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法则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矛盾诸方面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等等。

矛盾法则最根本的内容是说一切事物都是由矛盾双方构成的统一体,在统一体中,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既斗争又同一,由此决定了事物运动的联系并推动事物的发展。

矛盾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认识的根本规律。

宇宙观:有两种含义:其一指世界观,就是对世界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其二指发展观,就是对发展的根本观点或总的看法。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所讲的宇宙观就是发展观。

德波林(1883-1963)前苏联哲学家,“十月”革命前曾参加孟什维克派,1929年后,任苏联科学院院士。他否认矛盾不是一开始就在过程中出现,鼓吹用对立面的“互相调和”来解决矛盾,反对对立面的斗争。二十世纪30年代初,前苏联哲学界发动对德波林学派的批判,认为他们犯了理论脱离实践、哲学脱离了政治等唯心主义性质的错,斯大林称它是一种“孟什维克式的唯心主义”。

2段:指出了当时哲学的任务主要是扫除教条主义思想。

第一节:两种宇宙观

主要内容:论述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对立,着重指出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两种发展观斗争的焦点。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观(1段)

论述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

二、形而上学的历史和基本特点(2-3段)

2段:形而上学的历史。

3段:形而上学的基本特点。指出了形而上学发展观的基本特征是孤立性、静止性和片面性。孤立性:指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去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都是永远彼此孤立的,互不联系的。静止性:指用静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认为一切事物的形态和种类,是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各种事物的特征,永恒不变,一种事物只能反复产生同样的事物,即使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而已。不能说明事物质的多样性,不能解释质变。片面性:指不能全面客观地观察事物,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静止、不见运动;只见量变、不见质变;只见外因,不见内因;都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

三、辨证法的历史和基本特点(4-6段)

4段:辨证法的基本特点。论述了唯物辩法的基本特点,指出辩证法是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去认识世界,既从事物内部联系去研究,又从一事物和它事物的联系中去研究,它首先把发展看作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运动,事物的内部矛盾是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时又认为事物的发展受其它事物的影响和制约,即受外因的作用,这种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可见,辩证法是用全面的观点去认识发展,具有全面性,既看到量变,又看到质变;既看到外因,又看到内因。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根本对立的两种发展观观。这种对立如下:

第一、孤立观点与联系观点的对立;第二、静止观点与运动观点的对立,第三、片面观点与全面观点的对立,第四、外因观点和内因观点的对立。这四点对立中,第四点对立是斗争的焦点,所以毛泽东详细地论述了内因观点和外因观点的对立;毛泽东在论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中,来阐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外观论(被动论):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自身的内部矛盾,而在于事物外力的作用,外因论最终导致唯心主义。

(一)、毛泽东从反对形而上学的外因论入手,重点是论证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引用了许多事例进行论证,指出了自然界中机械运动、植物和动物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内部的矛盾性。又指出了社会的发展,主要也是由于内因,并详细分析论证,最后得出:社会的变化,主要地是由于社会内部的发展,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自然到社会,从简单到复杂,论证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主要原因。

(二)、虽然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但并不排除外因的作用,承认外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

(三)、重点论述了内因和外因的辨证关系。

第一、内因和外因的性质、作用是对立的。内因是变化发展的根据,决定是事物发展的性质、趋势和方向,是根本的动力,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变化发展的条件,虽不能决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但对事物的发展起加速或减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

第二、内外因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事物的发展总是要有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总要同周围其它事物相互联系,受其事物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都是外因。因此,事物的发展除了内因外,总是有外因,内因和外因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内因,无所谓外因,没有外因,也无所谓内因。

第三、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通过事例进行论证。如:温度使鸡蛋变成小鸡,是通过鸡蛋的内因起作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对各国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但这是通过各国内部的规律起作用的,1927年中国的大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是通过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右”倾机会主义起作用的。总之,外因对发展起作用,必须通过内因。

5-6段:辩证法的历史。

第二节: 矛盾的普遍性

主要内容:论述了矛盾普遍性的原理,指出了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的客观普遍性。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1—2段);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3—16段);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17段—22段);

一、矛盾普遍性原理的内容和地位

1段:地位。2段:内容

二、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过程中。(这是重点论述之处)

这里,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的第一种含义:通过引论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矛盾普遍性的论述,又通过战争思想发展和党内的思想对立和斗争,论证了矛盾的普遍性,并得出结论:“不论是简单的运动形式,或复杂的运动形式,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地存在着,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三、矛盾普遍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存在于每一事物过程始终。这里,毛泽东从批判德波林否认差异就是矛盾的错误观点入手,指出差异就是矛盾。从而论证了矛盾贯穿于事物过程的始终,事物发展全过程始终包含着矛盾,当然,矛盾表现形式不同,有时表现为差异,有时激化成为对抗性的,这是矛盾的差别问题,而不是矛盾的有无问题。矛盾是时时有,而不是时有时无,最后,又把矛盾贯穿始终的思想做出进一步发挥,指出新过程的发生,不是从无矛盾而来,而是从旧过程的矛盾转化而来,旧过程的结束,不是向无矛盾而去,而是转化为新过程的矛盾。新旧过程的交替,不是矛盾的消灭,而是矛盾的转化。

如何理解:差异就是矛盾从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去理解,差异就是矛盾,并不是给矛盾下定义,而是说矛盾普遍存在,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第一、任何差异都是矛盾,这里所说的差异指有联系的差别和对立,时统一体内部的差别,而不是两种毫无联系不相干的东西。

第二、差异往往是指矛盾的初始阶段,即没有激化的矛盾,是矛盾的量变阶段,还不是解决阶段,差异指矛盾的差别性,而不是指矛盾的有无问题。

第三节: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内容:论述矛盾特殊性即及其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指出具体事物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原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一、矛盾的特殊性原理(1-20段);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21-25段);

一、(1-20段)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一) 矛盾的特殊性的第一种形式:各种物质运动形式中的矛盾,都带有矛盾特殊性(分析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特殊性)。(3——5)指出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其内部都包含着特殊的矛盾,从而构成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区别于其它物质运动形式的特殊本质,具有矛盾的特殊性。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是五种不同的运动形式,因为它们都具有各自的矛盾特殊性(事例论证:科研、人类认识、工作等)。各种运动形式本身的特殊矛盾,构成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这是世界上诸种事物所以有千差万不别的内在原因或根据。研究矛盾的特殊性,首先就要弄清是何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矛盾,然后根据其特殊的矛盾性质采取相适合的解决矛盾的特殊方法。

(二)矛盾特殊性的第二种形式:每一种运动形式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矛盾及其本质。(6-7段)分析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发展中的不同过程的矛盾特殊性)。指出一切运动形式每一发展的不同过程,都是不同质的。每一种物质运动形式在其发展中都要经过若干相互联系的发展过程,在每一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与其他发展过程不同的特殊矛盾,而且存在着多种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特殊矛盾。要认识事物发展过程的情况,就要研究其内部存在的各个特殊矛盾,进行具体分析,并研究这些特殊矛盾在该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如俄国的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事两个不同的革命过程,个有其特殊性。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不同

(三)、矛盾特殊性的第三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8——10段)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每一个矛盾都是由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排斥的两个方面构成的,其中每一方面在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都是不同的,必须作具体分析。

(四)矛盾特殊性的第四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各个发展阶段矛盾的特殊性。(分析过程中的不同发展阶段有矛盾的特殊性。)(11——14段)。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多种矛盾由于其内部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情况不同,有些激化了,有些缓和了,有些暂时地局部解决了,还有一些新的矛盾又产生了,这就使过程显现出阶段性来。事物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矛盾也各有其特殊性,要作具体分析。通过自由资本主义阶段发展为帝国主义阶段,又通过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分析,说明认识阶段矛盾特殊性的意义。

(五)、矛盾特殊性的第五种形式:事物发展过程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矛盾有其特殊性(分析阶段上的各个矛盾的各个方面的特殊性(15-16段)。指出每一阶段上的每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都有各自的特殊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性质、地位和作用都是个不相同的,也要作具体分析。毛以民主革命阶段时的国民党和共产党两方面为例,详细地分析了国民党和共产党双方的特点,最后指出,如果不研究这些矛盾各个方面的特点,就不能了解这两个党各自和其方面的关系,也不能了解两党之间的相互关系。

(六)结论:(17-20段)。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二、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原理及其作用(21-25段)

21段:毛泽东分析了普遍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特殊性在一定特殊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矛盾的普遍性。这是因为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举例: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对于资本主义来说,事共同的,是矛盾的普遍性,但这种矛盾的普遍性对于阶级社会这个大范围来说,又有自己的特点,于是转化为特殊性。又如: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一身二任”,既有反帝反封建的的革命性,又有同敌人妥协的两重性,如果从国际范围的资产阶级来考察,它就是特殊性的,相对的,但在中国或类似中国这样的条件下的民族资产阶级中,他又是普遍性,绝对性的东西了。

22-23段: 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联结。因为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转化的,所以两者是相互联结的,这种相互联结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事物既包含着矛盾的特殊性,又包含着矛盾的普遍性,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既然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那么在研究一个特定事物时,就应当去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以及这两者的相互联结,研究这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结。接着,毛泽东又以分析斯大林的《论列宁主义基础》为例,说明斯大林提供了分析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典范。

24段:毛泽东分析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矛盾普遍性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始终,可见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否认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否认了一切,也否认了世界,所以说矛盾普遍性是共性绝对性,矛盾特殊性是说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侧面有其特点,指矛盾特殊性的个性,而一切个性都是有条件暂时地存在地,所以是相对的。

25段:毛泽东指出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

如何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的精髓

要理解共性个性是矛盾问题的精髓,首先必须理解它们的辩证关系。

第一、.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任何矛盾自身固有的两重属性。“每一个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特殊性,而且包含了矛盾普遍性”,即是说共性个性是一对形影不离的伴侣,它们共同存在于矛盾的统一体中,只有个性而无共性或只有共性而无个性只有相对而无绝对性,或只有绝对而无相对性的矛盾是不存在的。列宁:“个性一定与一般相联系而存在”。如:张三是人。

第二、.共性个性绝对性的相互联结,表现为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毛泽东讲: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即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不能设想,在个别事物之外,还存在着纯粹的一般事物,抽象的一般的人是不存在的,共性一般是从个性、特殊中科学抽象出来的。

第三、.共性和个性、绝对性和相对性,无不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讲:“由于事物范围的及其广大,发展的无限性,所以在一定场合为特殊性的东西,而在另一定场合下则变为普遍性。”

为什么:共性个性、绝对相对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一、从共性个性、相对绝对的关系在矛盾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理解。矛盾的普遍性表明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诸矛盾之间有共性,这是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表明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个性、相对性。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讲矛盾的差别性和不平衡性,属于矛盾特殊性,也是个性、相对性。同一性是相对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的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讲的是矛盾斗争的绝对性和斗争形式的相对性。由此可见,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象一条主线,贯穿于矛盾问题的各个方面,把矛盾问题统一起来,在矛盾问题中占有核心地位,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是理解矛盾学说的一把钥匙。

第二、从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在认识、分析矛盾问题中的作用来理解。只有懂得共性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辩证关系),才能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分析矛盾。既然任何事物内部不但包含了矛盾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而且包含了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都是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统一,那么,我们要想正确的认识事物的矛盾,就必须分析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及其相互关系。既不能离开共性、绝对性去分析个性相对性,也不能离开个性、相对性去认识共性、绝对性,而必须把共性和个性结合起来,把绝对和相对联系起来,要以个性相对性为基础,从中分析出共性绝对性,又要在共性、绝对性指导下去认识个性、相对性。就人类认识运动的规律来说,总是先认识事物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然后扩大到认识事物的普遍性、共性、绝对性,再以这种普遍性、共性、绝对性为指导,去认识其它事物的特殊性、个性、相对性。这是两个认识过程,一个过程是特殊到普遍,从个性到共性,从相对到绝对;一个过程是从普遍到特殊,从共性到个性,从绝对到相对。只有把这两个过程辨证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全面地认识矛盾,要把这两个过程结合在一起,就必须运用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

第三、从共性个性、绝对性相对性的关系在解决矛盾中的作用来理解。要想在实践中正确地解决各种矛盾,就必须要解决矛盾的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不了解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就不能够做到用不同质的方法解决不同质的矛盾,也不能处理各种矛盾之间的关系。

马列主义理论要同各国革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就必须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否则,就无法同各国的实际相结合。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只有正确处理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关系,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统一,才能正确解决和处理矛盾。所以,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道理是矛盾问题的精髓。

第四节: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

主要内容: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指出主要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是矛盾特殊性的问题,反对平衡论。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2—9段);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0-19段);

一、1段:毛泽东明确指出了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属于矛盾特殊性的问题。

一、(2—9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1、(2—3段)主要矛盾的含义。

2段:毛泽东指出主要矛盾的含义:在许多矛盾构成的体系中起领导作用,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的是主要矛盾。

3段: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分析了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其中必定又一种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它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又指出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抓住了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2、(4—8段)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毛泽东分析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在矛盾体系中,主要矛盾以外的其它非主要矛盾,都是次要矛盾。毛泽东以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为例,指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呈现着非常复杂的情况。从对旧中国复杂矛盾的实际分析中,论述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有时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有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其它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3、(9段)研究主要矛盾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了分析主要矛盾的意义,“捉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为什么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是不是意味着,只要抓住了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呢这样的理解是不正确的,要正确地理解这问题,必须正确认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还要正确地认识主要矛盾和其它矛盾的相互关系。

事物内部的矛盾,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据,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其中主要矛盾是该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根据,它决定事物发展的方向,规定和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如: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其它矛盾如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农民与地主的矛盾、大资产阶级与中小资产阶级的矛盾等等,都受中日民族矛盾的规定和影响,所以在这个时期,抓住了中日民族矛盾,就牵动了全局,在这个前提下,采取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够建成,进步势力能够得到发展,中间势力可争取过来,顽固势力可受到孤立,最后不仅打败日本侵略者,且还揭露了蒋介石的假抗日真***的反革命面目,壮大了革命力量,为最后消灭国民党发动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可见,抓住并解决主要矛盾,可带动和促进其它矛盾的解决。如果当时我们不抓住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仍然把主要力量对准国民党,那就必然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吞中华民族造成有利的时机和条件,不但革命力量不能得到发展,而且中国还会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可见,抓住主要矛盾对全部问题的解决,是带方向性的关键。

但是,强调抓住和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性,不能归结为可忽视或撇开各种处于次要地位的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解决主要矛盾不能代替和等于次要矛盾的解决。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既然同处于一个事物中,它们必然是相互联系、制约的。主要矛盾在诸矛盾中固然处于主要地位,对其它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但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也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影响和制约主要矛盾。因为主要矛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次要矛盾共存于事物发展过程中,互相联系在一起的。正确处理好次要矛盾,也可以为主要矛盾的解决创造条件,处理不好,则会使主要矛盾的解决增加困难。而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界限也不是绝对的、凝固不变的,它们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所以,不分主次轻重,“眉毛胡子一把抓”的作法是错误的,只抓主要矛盾,忽视非主要矛盾的“单打一”做法也是错误的。因为这两种做法都违背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不合乎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辨证关系,反映在实际工作中,就是中心工作和一般工作的辨证关系。中心工作是各种工作中关键性的工作,即主要矛盾。抓住了中心工作,也就抓住了全局。所以领导者应把自己的工作重心放在能带动全局的中心工作上,切忌不分主次缓急,平均地使用力量,或乱碰乱抓,造成许多中心工作和凌乱无序状态。但中心工作如果离开了一般工作,也就无所谓中心工作了。抓住中心工作,并不是可放松和忽视其它工作,应围绕中心工作,同时开展其他方面的工作,这样,一方面可用主要矛盾的解决带动非主要矛盾的解决,另一方面,又可以用次要矛盾的解决推动主要矛盾的解决。

二、矛盾主要方面和矛盾次要方面关系原理(10-19段)

1、矛盾主要方面的含义和作用(10段)

矛盾的主要方面指在一个矛盾中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它决定了一个事物的性质。

2、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11-19段)

11段、毛泽东指出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相互转化,决定于事物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对比程度。

12段、毛泽东指出了新陈代谢是普遍规律,新陈代谢规律表明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也是普遍的,新陈代谢的过程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转化的过程,是新的方面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旧的方面下降为矛盾的次要方面,并逐步趋向消灭。

13-16段:毛泽东指出了社会的发展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过程,当资本主义从封建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封建社会就发展为资本主义社会。当无产阶级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次要方面上升为主要方面时,资本主义社会就发展为社会主义社会,当旧中国的人民群众上升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时,旧中国就转化为新中国。

17段:毛泽东指出了革命斗争中困难和顺利、成功和失败的转化,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相互转化。

18段:毛泽东指出了认识过程中由不知到知的转化,也就是知由矛盾的次要方面向主要方面的转化。

19段:毛泽东指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实践和理论,这些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但它们有其特点。这就是总的说来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实践决定理论,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毛泽东得出结论说,矛盾双方是不平衡的,要反对平衡论。

新陈代谢作为辨证法范畴,指一切事物经过内部从新旧两方面的斗争,必然导致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一种普遍的必然的联系,所以又是辨证法的规律,新陈代谢规律是宇宙普遍的、永远不可抵抗的规律。

平衡论(均衡论):是否认重点论,把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同等平均看待。总之,把具体矛盾的统一体看作是绝对的,否认矛盾统一体的转化,它认为平衡、均衡是正常状态,而不平衡、质变、转化是不正常的。

第五节: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中心:论述了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的原理,指出该原理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根本内容,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相互联结,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一、(2-18段)矛盾同一性原理;二、矛盾斗争性及其和同一性的关系原理(19-27段);

一、(2-18段)矛盾同一性原理。

1、矛盾同一性的原理(2-5段)

毛泽东重点论述了同一性的原理,指出同一性有两种情形:第一、矛盾的两个方面,各以和它对立着的方面作为自己的前提,双方共处于统一体中;第二、矛盾着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自向着其相反方向转化。

2、矛盾同一性第一种含义:矛盾双方互为存在条件。(6——7段)毛泽东这里分析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一种情形,即相互依赖。例:生和死、上和下、祸和福、顺利和困难、地主和佃农、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等矛盾着的双方,指出这些矛盾双方互为存在的条件,相互依赖,同生共死。

3.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含义:矛盾双方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8-13段)毛泽东分析了矛盾同一性的第二种情形,矛盾双方因一定条件,各自向其对立面所处的地位转化。先指出矛盾同一性的第二含义比第一种含义更重要。接着通过大量事例进行分析,指出在一定条件下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是普遍规律。通过被统治的无产阶级和统治者的资产阶级的相互转化;政权、政党向其反面转化;战争于和平的相互转化,说明了它们在一定条件具有同一性,有一条由此达彼的桥梁,否则,对立面就不会相互转化。

4、同一性原理的结论(14段)

分析了同一性的两种含义,毛泽东为同一性下了一个完整的定义:“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人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也就是矛盾的同一性的全部意义。”

5、同一性是有条件的(15-18段)

毛泽东指出,辨证法所说的同一性是现实的具体同一性,而不是幻想的同一性。这种现实的具体同一性,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必要条件,否则,就没有同一性。

二、矛盾斗争性及其和同一性关系原理(19-27)段

1段:阅读

1、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20-25段)

20-24段: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毛泽东从分析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开始,指出同一性与过程的量变状态相联系,是常住性,相对稳定静止性,是有条件的、暂时的,所以是相对的;而斗争性同过程的变动性相联系,是运动发展,并存在于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中,贯穿于过程的始终,并使这一过程向其他过程转化,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

25段:毛泽东指出了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毛泽东讲:“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一切事物的矛盾运动”。因为只有矛盾双方之间又同一又斗争,才能使事物由一种状态、过程向另一状态、过程转化,才能使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2、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26-27段)

毛泽东用“相反相成”这成语来说明这种联结。“相反”指斗争性,“相成”指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因为同一性对立而统一,以斗争性为前提。同样,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因为矛盾双方之间没有同一性,也无法相互对立和排斥,斗争性以同一性为基础。

附:掌握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关系原理,就是从根本上掌握了对立统一规律的基本内容,从根本上坚持了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在实践中,必须从同一中把握斗争性,从斗争中掌握同一性,否则,只讲斗争,不讲同一,就会犯“左”的错误,只讲同   一,不讲斗争,就会导致“右”的错误。

第六节: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

中心:论述对抗矛盾和非对抗矛盾相互转化的原理,指出对抗只是斗争的一种形式,对斗争形式要做具体分析。一、对抗性矛盾(2-4段);二、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相互转化(5-7段);三、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8段);

一、对抗性矛盾(2-4段)

1段:毛泽东指出了对抗属于斗争性问题,并明确指出,对抗性是矛盾斗争性的一种形式,而不是惟一的形式。

2-3段:毛泽东指出了对抗的含义。对抗指矛盾斗争发展到最后采取外部冲突的形式。在阶级社会中,只有对立着的两大阶级的斗争发展到一定阶段才采取对抗形式,转化为革命。

4段:毛泽东指出了认识对抗形式的意义。认识对抗形式,极为重要。对抗形式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对抗是解决矛盾斗争的最后形式,所以社会革命和战争是不可避免的,暴力革命是阶级社会普遍规律。

二(5-7段),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相互转化。毛泽东分析了对抗形式和非对抗形式的相互转化,指出矛盾斗争的形式取决于矛盾的性质。对抗性质的矛盾,要采取对抗形式解决,非对抗性的矛盾采取非对抗形式解决。但随着发展和条件的改变,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是可相互转化的,解决矛盾斗争的形式也随之转化。

三、对抗只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8段)。

第七节:结论

中心:毛泽东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得出下述三个结论:

一、对立统一规律的地位和作用

对立统一规律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规律,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与形上学发展观根本对立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发现对人类认识史是一个伟大的变革。

二、对立统一规律的具体内容

毛把对立统一规律具体内容概括如下:(原文阅读)

三、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意义

毛泽东指出,如果真正懂得了对立统一规律,则既能击破教条主义思想,又能克服经验主义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duhougan/717353/

    热门推荐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心得六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尼吉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苏联作家,出生于乌克兰维里亚村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创作的小说。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书笔记心得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朝花夕拾的读书笔记范文(精选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摘抄【八篇】

      新中国史,“四史”之一。70多年的新中国史,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红星照耀中国读书笔记摘抄【八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摘录式读书笔记汇编5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摘录式读书笔记汇编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汇编4篇

      《傅雷家书》是2018年2月译林出版社重新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傅雷、朱梅馥、傅聪,编者是傅敏。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傅雷家书读书笔记摘抄汇编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关于读书笔记200字【八篇】

      读书笔记怎么写呢?写读书笔记通常会是学生最为头疼的作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读书笔记200字【八篇】,欢迎品鉴!

    •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七篇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是美国当代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代表作。该文的前半部分主要写了海伦变成盲聋人后的生活,后半部分则介绍了海伦的求学生涯。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读书笔记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精选五篇

      读书笔记是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朝花夕拾读书笔记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