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的草原

|教案   |

【www.yin56.com--教案】

篇一:什么的草原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

  《草原》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下面是为大家提供的“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感谢阅读,更多有关内容请访问教案栏目。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一)

  课前准备

  1.草原风光图。

  2.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想象美丽的草原

  1.出示课题:草原。介绍作者老舍。回忆曾经学过的老舍先生的作品。

  2.说说你印象中的草原。

  学生可以有个各种不同的描述,语言表述要流畅,还可以说说怎么会获得这样的印象。比如:

  (1)草原是辽阔的,一望无际……

  (2)草原是美丽的,绿绿的草地,五颜六色的野花……

  (3)草原是充满生机的……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中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

  2.说说老舍笔下的草原是怎么样的?从哪里看出来的?同时朗读相关的句段。

  学生可以自由表达初读课文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会是多种多样的,教师要让学生主要的和次要的,引导学生达成这样的共识:

  (1)课文中的草原是美丽的。

  (2)课文中的草原是热情的。

  朗读相关的句段时,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语言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要重点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三、再读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①理解草原的“绿”。

  说说“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意思。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想象“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说说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看看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的草原。

  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②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理解“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

  ③有情地朗读这段话。

  (2)“这种境界,即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①“这种境界”是指什么?

  ②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③如果你当时也在这美丽的草原上,你会低吟一首怎样的小诗?试着写一首小诗。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抄写第一自然段中优美的句子。

  第二课时

  一、再读课文,感受热情的草原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热情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在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想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这时候,鄂温克姑娘戴着尖尖的帽子……我们同行的歌手也赶紧唱起来,歌声似乎比什么语言都更响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微笑。

  ①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②理解“会心”,“会心的微笑”里包含着什么?

  3.播放草原民歌及舞蹈音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四自然段。

  二、品读课文,感受深情的草原

  1.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可是夕阳西下,主客要分别了。如果这时你也在场,心情将是如何呢?

  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逐句逐字地理解:“何忍别”是指不忍别离;“天涯”是指蒙古族所住的地区,那已经是我国北部的边陲了,所以叫它天涯;“碧草”指一片绿色的大草原;“话斜阳” 是指在夕阳中,在那天涯碧草之上,我们互相高兴地、亲切地交谈着。

  ②连起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③如果当时你就在现场,你的心情是如何的?你想说什么?试着写一写自己的心情和想对草原人民说的话。

  三、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1.讨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却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景色美,后面写了人情美,从风光美,从人情美,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体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课文内容。

  四、作业

  1.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五年级语文《草原》教案(二)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篇二:什么的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草原》教案

   教案,老师最重要的工具之一。也是老师上课要传授给学生书本上知识的依据,尤其是语文老师,因为他们的教案通常能很深层次的体现他们的教学水平。一份优秀的教案能够让老师的教学质量提升一个档次。接下来的小编为大家带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草原》教案,希望大家能喜欢,并且进行借鉴和参考。

  《草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3.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什么的草原。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三)弄清课文记叙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生字、新词,着重理解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

  (二)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如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学生听录音,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想象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有些词让学生互学互帮,教师给予适当的指点;有些词语留到讲读时解决;有些词语课后个别解决。)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这篇访问记按地点转换的顺序写了访问的过程:初入草原→接近公社→蒙古包外→蒙古包里→告别草原。)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可以有三种分法:(1)按自然段和前面的分析可分为5段;(2)按初见草原景色→访问陈巴尔虎旗公社,可分为2段;(3)按初入草原→途中见闻→蒙古包外、内,可分为3段。学生按其中哪一种方法来分段,都可以。)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第1段: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绿毯、勾勒、骏马、奇丽、柔美、渲染、回味、茫茫、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第2段: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疾驰、迂回、洒脱、襟飘带舞。第3段: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第4段: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拘束、羞涩、鄂温克。第5段:斜阳下的话别。天涯、斜阳。)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什么的草原。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三、教学过程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课文第1段写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景象。课文分两层写。先写看到草原的景象,后写产生的感想。)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读后讨论。作者初入草原,看到草原的奇丽景色,他抓住天空、空气、小丘、平地、羊群这些景物来写的。因为这些景物显示了草原的特色。)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从天空到地面,按从上到下的顺序写。)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让学生自己出声读第1段第1层,要求学生细心体会,认真想象。重点说说下面三个句子:①“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②“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③“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说一说“境界”一词的意思。读时注意理解“既……又……”的并列关系;可用“美丽”或“壮丽”与“奇丽”作比较,理解“奇丽”一词用得恰到好处。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表达作者感受的两个句子。)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教师提示:学习课文第2段,我们要学习作者如何按照地点的转换,抓住事物与环境的联系、变化的特点,运用动态的描写方法,把文章写得又形象又生动。)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可分为两层:①初入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②快到公社,主人到几十里外迎接客人。)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什么的草原。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十分静寂。)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草原的环境有了变化,从见到一条河开始变化。)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说明有人了。)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什么的草原。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①穿着各色的民族服装到几十里外欢迎远客;②用手抓羊肉和奶酒招待客人,席间姑娘们还要唱民歌;③饭后表演套马、摔跤和民族舞蹈。以上这三方面表现了蒙古人民的风俗习惯。)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什么的草原。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推荐阅读: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五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篇三:什么的草原

内蒙古大草原的马作文

作文网小编为你精选的作文:
记叙文 | 议论文 | 说明文 | 应用文 | 散文 | 美文

  马,是一种动物,古人一般用马作交通工具。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内蒙古大草原的马作文,欢迎大家阅读。

  内蒙古大草原的马作文【一】

  我和姐姐来到了内蒙古自治大草原。

  蓝蓝的天空飘着白云。悠扬的笛声伴的来到这里。仿佛了神秘的境界,让人如痴如醉。“叮铛叮铛”的声音是谁传来的呢?驼铃声,原来是骆驼来了,它们好像是来迎接似的。接着,又来到了花园,五颜六色的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生气勃勃。过了一会儿,我和姐姐跑到马场,骑上马,马蹄“哒哒”的声音,让我想起岳飞抗金兵的情景。突然,又看见了一只丹顶鹤孤零零的站在一块石头上,好像正在思念它的父母。又来到了“呼仑湖”蓝蓝的湖面上映着一棵含情脉脉的垂柳。小鸟“叽叽喳喳”的叫着,好像是在告诉这里的一切有客人来了。过了一会儿,一群海鸥飞来,它们“啊啊”的叫着,好像在说欢迎你们来做客。

  夕阳日落,悠扬的笛声停止了。这时我才醒。哦!原来我是在电视上游览内蒙古啊!内蒙古的大草原太美了,将来我一要去看看。

  内蒙古大草原的马作文【二】

  今天,我们要到我一直期待的大草原去了。过了10分钟,我们的车就进人了大草原。

  导游给了我们两条玩的路线,去哪条由我们自己选择,第一条是乘吉普车到草原深处玩,第二条是骑马稻草原深处玩。我毫不忧郁地选择了第二条路线,原因有两条,一是因为坐车太普通了,没有新鲜感,二是因为我想当一下骑兵。

  导游帮我选了一匹马,马夫让我先踏着踏板上马,然后给我绑上护膝,就出发了,妈妈骑着马跟在我后面,我听到了她一次又一次地尖叫,就回头笑着对妈妈说:“怕什么,我坐着还很舒服呢!”说着,还闭上了眼睛,一脸陶醉相。骑着骑着,马开始顽皮了,头低了下去,马夫用马绳一抽马,马一下子抖动了几下,吓得我紧紧抓住缰绳不放。到了草原深处,我别那儿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草地绿油油的,像是一层绿色的地毯,花儿星星点点地点缀在草地上,像是地毯上的花纹,我仿佛进入了仙境一般。到了目的地,我下了马,在草地上嬉戏。过了一阵子,我们要回去了,我上了马,问马夫:“回去的时候,能不能让马儿跑一跑呀!”妈妈也连声附合,马夫答应了我们的请求,他们将我们的马儿带到平坦处,马夫就开始拉着马儿跑起来,马就开始跑了,将我的屁股一次又一次的颠着,让我的屁股好疼啊!这时,我想起了妈妈告诉我的话:“骑马不能完全坐下去,而要使劲踩板,微微站起。”于是我就按妈妈的话做,屁股果然真不那么颠了。

  马夫跑累了,让马儿听下来,我才坐下。妈妈的胆也大了起来,在马上给我拍照我也做着各种姿势。马儿又跑了几次,我们尽情地享受跑马的感觉。不一会儿,我们又回到了跑马场。

  内蒙古大草原的马作文【三】

  很多人说草原很美丽很宽阔,我却一直没有见过真正的大草原。在暑假的一天里,我终于可以饱览一下我仰慕已久的草原风光了。

  我和姑姑、姐姐跟着旅游团坐大巴士车从承德(在河北的一个城市),来到了我早已向往的大草原。一进入草原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望无际,碧绿色的大草原。草原真美啊,遍地开满了野花,白的、粉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都在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地竞相开放。碧绿的嫩草遍地都是,给这美丽的大地铺上了一层华贵的绿地毯;远处的蒙古包象一个个大蘑菇镶嵌在草原上;蓝蓝的的天空中飘着几朵形态各异的白云,这使得空气格外清新,风景也更加的美丽。

  正当我欣赏着着草原美景时,姑姑对我说:“伊伊,你骑马吗?那边有个骑马场。”我顺着姑姑的手望去,果然看到了马场,我立即兴奋的拉着姑姑的手向马场跑去。姑姑跟着我说:“急什么,等等你姐姐。”但我早已迫不及待地奔了过去,工作人员把我扶上了一匹叫“柯柯”的白马。随后姐姐也骑上了一匹叫“黑眼睛”的黑马。坐在马背上的感觉真好,真舒服,再看看姐姐:带着花丝帽,拿着相机拍着美景。这时工作人员牵着马走进风景区,一切美景让我尽收眼底。坐在马背上就像坐汽车一样舒服,稳当……

  下午四点我们又乘坐大巴返回避暑胜地承德。这一天我不光骑了马看了美丽的风光,而且还带着喜悦满载而归。圆了我向往已久的草原梦。

篇四:什么的草原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草原》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语文教师工作计划 | 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 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新的学期到来啦,这一学期,老师和同学们将一起学习更多的课文、收获更丰富的知识。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总是拥有一份出色的课件设计和教案,以下是为您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谢谢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请点击【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草原》教案(一)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出示课题。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风光(图片滚动)。

  3.引导在图片欣赏中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导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重点理解“洒脱”:

  (1)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

  (2)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令多少人向往的呀!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

  1.导入: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行车的洒脱,令人向往;而草原的民族风情,更是令人难忘。让我们跟老舍一道,走近蒙古包,去会会蒙古同胞。

  2.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

  3.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迎接相见款待联欢话别

  4.咱们试试看,在它们前面加上一些词,是不是会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

  (1)课件出示词语:激情盛情尽情深情热情

  (2)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

  5.交流小结: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

  热情迎接:

  (1)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

  (2)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3)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

  (4)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激情相见:

  (1)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

  (2)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盛情款待:

  (1)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

  (2)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

  (3)有感情地朗读。

  尽情联欢:

  (1)出示课件:联欢的项目有些什么呢?

  (2)说明: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项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

  深情话别:

  出示课件:背景为夕阳西下的草原,难舍难分的离别音乐(蒙语演唱的《蒙古人》)响起。

  师导: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终有分别的时刻,此时的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依依不舍,难舍难分(引导学生说出表示舍不得离别的成语)。

  这正是──(课件出示:)“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此时,你就是蒙古同胞,你想说什么?

  此时,你就是汉族兄弟,你想说什么?

  6.“热情迎接、激情相见、盛情款待、尽情联欢、深情话别”,这一切是那样美好,是那样和谐,人们总希望美好的瞬间能永远定格,永久珍藏。假如你是一名随行的记者,你最想拍下哪一个精彩的瞬间?

  四、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五、配乐朗读全文。

  板书: 草原

  草原景色真迷人

  深受欢迎倍感怀

  访问草原 相见如故心相通

  盛情款待添礼节

  主客联欢何忍别


什么的天空 什么的森林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fanwen/211775/

    上一篇:三年级语文课文西湖

    下一篇:英语初中作文

    热门推荐
    • 防邪教安全教案精选5篇

      邪教是指冒用宗教、气功或者其它名义建立,神化首要分子,利用制造、散布歪理邪说等手段蛊惑、蒙骗他人,发展、控制成员,危害社会的非法组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防邪教安全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跳房子中班教案【汇编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跳房子中班教案【汇编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小学反邪教教案(合集4篇)

      教案是实现教材及课标要求向课堂教学过渡的必经环节。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反邪教教案(合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主题班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幼儿园大班防性侵教育教案范文(通用4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大班防性侵教育教案范文(通用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部队体能训练教案范文六篇

      体能是通过力量、速度、耐力、协调、柔韧、灵敏等运动素质表现出来的人体基本的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部队体能训练教案范文六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反邪教主题班会教案【五篇】

      教师根据教学所要达成的目标,将师生活动和教学资源事先加以计划,以便实施教学的具体方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反邪教主题班会教案【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小一班装饰画教案范文(精选4篇)

      晚清时期涉及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19世纪30年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传教。各国教会不顾禁令,派遣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活动被纳入列强治外法权保护范围以后,传教士进入内地,常常与中国的习俗和法律发生冲突。在教徒与非教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一班装饰画教案范文(精选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