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妈妈日记   |

【www.yin56.com--妈妈日记】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一: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了解和沟通

——读《亲爱的安德烈》有感

陆陆续续地终于读完了龙应台《亲爱的安德烈》。《亲爱的安德烈》是由龙应台和她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三十六封书信组成,中间穿插了一些读者的来信。龙应台因为工作而与儿子几年未见,再相见时,两人已从亲密变得陌生。为了增多母子之间的联系,拉近两人的距离,龙妈妈邀请儿子以书信方式合写一个专栏,,以便来了解儿子的想法、内心到底在做什么打算,以及为人母亲最求知道的—— 过得好还是不好?

《亲爱的安德烈》这本书讲的是一个母亲与自己儿子的不同的交往方式,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这种沟通方式使他们母子更好的了解彼此。从他们的对话里,我看到的龙应台是一个爱儿子的普通母亲,她在认真地了解、认识儿子,同事也在努力地解释自己,三年的对话时成功的,母子都获得了巨大的幸福。

但我从他们的信件中也看到两代人的认识观、价值观、世界观有着很大的差异。龙应台生活在一个封闭的海边的渔村里,十八岁那年她还不知道什么叫高速公路、不知道什么叫下水道、没有进过音乐厅或美术馆、不知道垃圾是要处理的……。而安德烈的十八岁,网络让他们拥有广泛的知识,社会富裕使他们习惯物质的追求和享受,艺术和美的熏陶、唾手可得。可是他们讨论的话题涉及面却很广,比如:民族信仰、政治运动和政治人物、社会道德、价值取向和职业规划、生活习惯、个性发展、衰老、死亡以及恋爱问题等等,往往在同一个问题上他们母子都存在很大差距,有着不同的看法。正是所谓的不同年代的教育和经历反映出来了不同的理念。尽管他们母子俩在很多方面都有分歧、代购,彼此有不同的思想,但是他们都在思考、解剖,贯穿其中的是坦诚和爱。

龙应台给他的儿子足够的自由,他们可以在同一个问题上各抒己见,没有对错,他们相互尊重对方的成长背景和生活环境。让我们觉得:龙应台不像是安德烈的母亲,她更像是安德烈的朋友,一个愿意聆听的朋友,在她眼里安德烈是一个自由的人,她无权强令他做什么。龙应台这样的态度是的她的儿子可以无忧虑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她也因此更好地了解了自己的儿子的想法、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种宽容、这种理解是的他彼此了解的更深,更安慰了迷茫中的安德烈,给了他

正确的指引方向。

安德烈是个幸运的人,它是一个自由人,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她不像其他的母亲给孩子制定了太多的不允许,在她眼里,孩子应该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做母亲的无权干涉只能引导。而当安德烈失落的时候,她会安慰他,鼓励他。

龙应台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儿子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放下作为长辈的架子,以一个朋友的方式与儿子交换彼此的想法,没有批判、没有责怪,更多的只是理解和反驳,还有安慰。这正是我们要学习之处。希望父母与孩子之间都能够认识距离、彼此沟通,因为一切平等的对话必须建立在互相了解的基础之上。

宣叶君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篇二: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贺思帆(电视节目制作) 《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

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较之龙应台的《目送》和《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亲爱的安德烈 读后感
篇三: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说实话我很不爱看书,本着“书,非借不能读也。”的歪理,借了同事一本书《亲爱的安德烈》逼着自己在假期里读完了。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龙应台佩服有嘉,还更深层次的理解了龙应台作为母亲的良苦用心。

这一本书记录了龙应台和安德烈互相交流的36封书信,里面记录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琐事,还有对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看法,对文化、对人生、对社会、对民主制度的思考与探讨。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返回台湾,就任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长。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安德烈已是一个一百八十四公分高的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龙应台觉得与儿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她的可爱的安德烈哪里去了?她感到:儿子“爱”她,但并不“喜欢”她。她觉得, 一个18岁的孩子跟母亲之间,和14岁的孩子是不同的。龙应台就在想怎么样可以重新认识这个人。当时龙应台有两个选择,一个选择就是,就这么下去,两个人最后渐行渐远;第二个选择就是,龙应台得做些事情来认识一个18岁的人。当然她的选择是后者。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相通信。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书中给我感触最大是中西方的文化、教育的差异。安德烈的生活充满了乐趣,他喝酒、聊天、听歌、开Party、旅行„„简直是五光十色,丰富多彩。《年轻却不清狂》中安德烈说德国中学生周一到周五每个人都在忙:足球,篮球,舞蹈,每个人都疯的不一样。他是一个足球狂,一个星期要有三个下午踢球。他说他的生活里足球占了最高比例。功课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其他时间,就是跟朋友磨混,尤其是周末,我们不是在朋友家就是在咖啡馆或小酒馆里喝酒聊天,烂醉的和死后就用瓶子把酒馆砸个稀烂,或者把随便什么看不顺眼的人

揍个鼻青脸肿······看到这里我觉的他们的青春是真的“青春”,他们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肆无忌惮。试想我们中国的学生,18岁那年我们干了什么?早晨在闹铃的逼迫下磨磨蹭蹭地起床、一遍拿着早饭一边往学校飞跑、在学校里开始没完没了地做各科作业、好不容易结束了一天的课程还有各种补习班在向我们招手······即使偶尔也有短暂的放松和娱乐,也大多是来去匆匆,蜻蜓点水,从来无法尽兴。和安德烈的自由和疯狂来说我们只能望洋兴叹了。书中安德烈遇到了挫折,妈妈龙应台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安慰他。设想如果我们中国孩子在遇到困难挫折时老师父母是怎么做的?简单的一次考试失败都会遭受父母的百般训斥,迎来老师严厉的目光。相反我们如果取得某些成功呢?家长老师确认为是理所但然,他们认为那是我们就应该取得的成就。相比之下西方的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展开的,从小开始培养人的实践和分析能力,鼓励思想的自由,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再说龙应台,可谓是良苦用心。对自己逐渐长大的孩子与自己有了距离,她不停的想办法和孩子沟通交流。而不是一味地放纵自流。在他们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安得烈用自己对社会对人生的见解让母亲了解自己,母亲也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告诉孩子生活中的道理。他们通过交流沟通来缩短所谓的代沟,彼此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到了中学时代与父母之间的代沟越来越深,其实就是没有沟通交流的缘故,如果我们也像安德烈和龙应台那样相互沟通交流,类似于离家出走这样的事情也不至于会发生。当我们的羽翼还未丰满时我们就开始想着自己所谓的“独立”,可曾与父母坐下来畅谈过?而我们的中国爸爸妈妈对我们的呵护又过于多,他们认为我们未曾长大,不愿让我们离开他们的庇护。在德国安德烈所说的14岁就已经长大,不管时老师还是家长都已经开始用“您”来称呼,这是对自己的尊重。而中国的观念则是不管你长多大在父母老师面前你永远都是孩子。书中龙应台

对孩子的教育永远都是那种细水长流的那种浸润式,而非打骂训斥。我想这就是中国父母要学习的吧。

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如果每一个做父母都像龙应台那样静下心来与孩子沟通交流,孩子们也放慢脚步等一等自己父母,双方都互相倾听,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和谐?愿每一位家长和孩子都能读懂并理解彼此。

亲爱的安德烈读后感
篇四: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做一个智慧的母亲

我一直不喜欢太犀利的女人。这种“偏见”,也许源自中国传统文化对女人温婉、包容、善良、隐忍等诸多要求的“熏陶”也因此,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不是到了现今这个年龄阶段,如果不是自己也做了母亲,我一定不会喜欢上龙应台的文字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而当我带着一颗做母亲的虔敬之心,翻开她的《孩子,你慢慢来》时,我被感动了。这分明不是那个被我贴上“侠女”标签的名人龙应台,而仅仅是一个对孩子细致入微、温柔体贴的好母亲。十多年前的她,和现今的我一样,用满含爱意的目光注视着自己孩子的一举一动,用诚恳真挚的词语记录孩子成长的每一个小脚印。只是,她比我有更稳定理性的教育方式,比我有更多与孩子分享的亲子时光,比我有更多的人生阅历和对生命延续的感悟。虽然时隔十余年,她的这些“育儿心得”,却依然对我有帮助,依然启发和改变了我的一些观念。

当童真可爱的小婴儿“安安”陪伴龙应台的文字渐渐长大为一个有着自己个性的男孩“安德烈”后,为了窥视这个幸福小男孩现在的模样,我又接着翻开了他们母子合著的《亲爱的安德烈》。这一次,我却不仅仅是被感动,而是彻底的由感动、羡慕发展到有些妒忌和焦虑了。且不说别的,就是一个青春、激昂、锐气、充满自我意识的21岁大男孩,能与自己的妈妈在专栏上以书信这样贴心的方式沟通交流人生感悟,就该是让多少母亲羡慕和妒忌的幸福啊?况且,他们的交流并不仅仅是浮于表浅的走过场,他们的交流是两个文化背景下的两代人之间关于情感、朋友、工作、人生观、价值观这些重大命题的探讨,甚至是关于信仰、文化、生死这些哲学命题。

我十岁的儿子,现在已经不太愿意接受我的拥抱和亲吻,不太愿意被我牢牢的牵着小手过马路,不太愿意我寸步不离地陪着他游玩,不太愿意听我絮絮叮嘱他注意安全的话语,不太愿意按照我的想法安排周末活动……他就象逐渐长大的帝企鹅宝宝,开始不顾周围环境的严苛,想法设法地要从父母的庇护下探出身子去投入未知的世界。面对他“渴望”独立的这些小动作,我有一种无法言语的失落。我既想孩子快点长高长大,又害怕他的成长会一步步拉开他和我的距离,最终变得象我和我的父母一般,除了天气变化和身体健康,找不到任何有意义的话题。如果,八年后我的孩子,能够象安德烈与龙应台一样,哪怕仅仅是谈谈工作,谈谈彼此对生活的感悟,我也将是多么的幸福啊!

看完这本书的夜里,我梦见儿子变成了一只鸟,一个劲儿往前飞,任凭我怎么追,他就是不肯停下来听我说话。我伤心得直哭。醒来后无比惆怅。母子之间,或许只是一场以脐带传递的生命接力赛,即便你可以陪着孩子在场外跑上长长的一段,但终究场内的那段路是孩子自己的,你只能心有不甘地目送他渐行渐远。也许,学会放手,才是对做母亲的最大考验。 龙应台说: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挡路,情形就变了,各人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路其实可能会越走越孤独。如今,为人父母的我们到了而立不立、进退两难的尴尬年龄段,或许这也正是由平原进入森林的时候了。侥幸地想:也许,平原有平原的阔美,森林有森林的俊秀。

《亲爱的安德烈》中,我最喜欢的文章是《给河马刷牙》,龙应台以更确切生动的文字阐释亲爱的安德烈第八封信感想。

了我自己关于孩子未来的一些观点。我对孩子未来的期望,虽然也不免俗地希望他将来能有份好的工作,拥有优裕的物质和受人尊崇的地位,但我更希望他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态,哪怕是做小工、踩三轮,哪怕是象龙应台说的“给河马刷牙”,只要他乐在其中。然而要教会孩子怎么在平凡甚至平庸的生活中享受到心灵的充实和满足,体悟到快乐和幸福,这却是我作为一个母亲的又一大难题。

全书中,最打动我的文章是《生命诘问》。这篇文章是龙应台回答安德烈给她的几个提问。譬如问到她怎样面对自己逐渐变老的事实,如何应对读者对她的“智慧”的期希,是否会害怕读者和亲人忘记她等等,每一个问题都棘手得令人难以回答,而龙应台的回答却简单朴实得让人敬佩。如果说母子俩在报纸上开专栏探讨人生的沟通形式有些做秀的嫌疑,那么正是这篇文章让我看到了龙应台做为一个女人一位母亲的诚恳和真挚。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在看到答案后潸然泪下。

儿子问她:如果你能搭“时间穿梭器”到另一个时间里去,你想去哪里?未来,还是过去?为什么?对于这个过于幻想型的有点“幼稚”的问题,龙应台却很认真地回答说她想去孔子和苏格拉底生活的时代,想看看那个时代的伟人,如何在没有污染的星空下作出那些伟大的思想。随后,她又写了很短的一段话:但是,我也想到未来,去2030年,那时你(安德烈)45岁,弟弟(菲力普)41岁,我想偷看一下,看你们是否幸福?但是,还是不要比较好,我将——不敢看。这短短的几句话,让我的心象被人揪了一般疼痛。可怜天下父母心!没为人父母,任谁也不会懂得这其中的况味!

在朋友的家中我第一次知道龙应台这个名字,《亲爱的安德烈》是龙应台和读大

学的儿子安德烈之间的书信集。在安德烈十四岁那年,龙应台离开欧洲去台北市政府工作,这一走,就是四年。等龙应台四年之后再回到安德烈身边时,她发现安安变了,以前那个让妈妈拥抱、亲吻、牵手,以至于让妈妈牵肠挂肚、头发有点汗味的小男孩不见了。站在龙应台面前的,是一个“不认识的人”,“他在想什么,他怎样看事情,他在乎什么,不在乎什么,喜欢什么讨厌什么,为什么这样做那样做”等,龙应台都一无所知。四年的时间,犹如一道鸿沟,把龙应台远远地阻隔在一个鲜活的世界之外,以至于“想和他说话,但是一开口,发现即使他愿意,我也不知说什么好”。面对母子之间这样的陌生和距离,龙应台决定打破。 这样的场景,一点也不难理解,14-18岁是快速成长期,这个阶段,成长的不仅是个头,更重要的是思想,当两人的交往出现四年休眠期时,当两人有了四年的距离时,你再想进入对方的世界,就必须想办法打破阻隔两人的坚冰,即使你们是母子。

为了了解安德烈,龙应台决定和安德烈互通书信,在征得安德烈的同意下,两人一坚持,就是三年。

在35封来来回回的信件中,母亲慢慢走近了儿子的世界;在35次来来回回的争论中,儿子逐渐了解了母亲。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这35封你问我答、我争你论的信件中,逐渐澄清了两代人的人生观以及东西方的文化区别、思维区别,因为这不仅是两代人在对话,更是是两种文化在对话。

对于作为母子关系的两个人来说,两人之间在生活和工作等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母亲拒绝奢华、崇尚简单生活,在生活上从不浪费、不奢侈,对于这样简单的生活,儿子怎么看待呢?儿子的评价是“你的衣服就是披上一个装马铃薯的麻布袋或者盖上一条地毯”,儿子非常疑惑:“为什么不花点时间买点贵的、好的衣服来穿?为什么不偶尔去个从来不会去的酒吧,去听自己从来没有听过的音乐?”再例如,对待写作,龙应台总是在好多天前就准备稿子,而安德烈非要等到交稿那一天才写稿子;龙应台写作时是“吹毛求疵,注重细节”,安德烈写作时是一边听音乐一边和朋友写MSN一边写信给妈妈;龙应台把写作当做“事”,安德烈把写作当做“玩”,他希望写的本身就是一个好玩的、愉快的过程,而不是工作压力„„ 这就是妈妈,这也是孩子,很多时候,每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家长的看法。家长要想培养出一个有思想有见地的孩子,首先要做的是允许孩子对自己说“不”。

对于作为中西方代表的两个人来说,两人的对话又揭示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别,这种差别体现在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上。龙应台很惊奇欧洲青年为什么没有任何畏惧,背起背包就敢千里闯荡;为什么满脑子都是玩;为什么他们的父母不要求他们努力读书,出人头地;为什么他们的学校对他们没有期待,期待他们回馈社会,报效国家„„其实,这一系列的疑惑背后,是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人崇尚“个人思维”,东方人崇尚“集体思维”。也就是说,在西方人意识里,一个人背起背包就可以走天下;而在东方人的意识里,即使玩,也应该是一群人围在一起,唱歌、跳舞,玩大风吹或者躲猫猫,也要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要从群体中寻找安全和快乐。而安德烈呢,他享受的则是更为闲适的生活方式:三两个朋友,坐在咖啡馆里,就为了友情而来相聚,就为了聊天而聊天,就为了喝咖啡而喝咖啡,为了感受一下微风习习的下午„„

这就是东方和西方的区别,东方人习惯于集体主义思维模式,西方人习惯于个人思维模式。很难说,是“集体思维”高于“个人思维”,还是“个人思维”优于“集体思维”,但有一点不能否定,在西方个人思维模式下,他们变得愈加的独立和自尊,而我们的盲从和随大流意识,跟我们的集体思维也应该有很大的关系。

通过龙应台的文字,我再次审视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到底是什么关系?子女是父母的附属品吗?是父母的私有产品吗?父母有权利对子女的一生做出规划吗?

在养育儿子的过程中,我一向采取的是“放养”态度。但,看看龙应台的文字,我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又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父母仅仅是子女来到世界的一个通道,父母仅仅是子女生命最初的守护者以及成人后的守望者。充满青春活力的孩子眼睛热切地望着前方,奔向他的人生的愿景,而父母只能在后头张望他越来越小的背影,揣摩那地平线有多远,有多长。

龙应台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形容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她说:“父母对于一个二十岁的人而言,就像一栋旧房子:你住在它里面,它为你遮风挡雨,给你温暖和安全,但是房子就是房子,你不会和房子去说话,去沟通,去体贴它、讨好它。父母啊,只是子女完全视若无睹的住惯了的旧房子而已„„父母和子女的缘分,就是在一生中,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看着你离开,对着你的背影默默挥手。”

是啊,父母能做的,就是在子女年幼时给他以守护,长大后给他以守望,并且,这守护和守望,还都是一厢情愿、自愿付出,仅此而已。对于长大的孩子,父母到底有多少权利参与他的生活,或者帮他做出决定呢?我们再看看龙应台的做法。当二十一岁的安德烈开始抽烟时,龙应台也很生气,恨不得把他嘴里的香烟拔出来,“扔进大海”。但,龙应台没有这样做,她在内心对自己说:“你面前坐着一个成人,你就得对他像对待天下所有成人一样,你不会把你朋友或一个陌生人嘴里的烟拔走,你就不能把安德烈嘴里的烟拔走。他早已不再是你的孩子,他是一个个人,是一个‘别人’。”二十一岁,已经到了独立自主的年龄,是成人就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为自己的错误承担后果。一旦接受了这个逻辑,他决定抽烟,做父母的就没有权力或权威约束他。龙应台只能说的一句是:“你得尊重你共处一室的人,所以,请你不在室内抽烟。”

关于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看法,龙应台的文字也给人很大的启示。当安德烈对妈妈说,他也许会很平庸时,龙应台这样说:“对我最重要的,不是你是否有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什么样的工作能够给你快乐?第一,它给你意义;第二,它给你时间„„至于金钱和名声,哪里是你快乐的核心元素呢?假定说,横在你眼前的选择,是到华尔街做银行经理,或者到动物园做照顾狮子、河马的管理员,而你是一个比较喜欢动物研究的人,我就完全不认为银行经理比较有成就,或者狮子、河马的管理员‘平庸’。每天为钱的数字起伏而紧张而斗争,还不如每天给大象洗澡,给河马刷牙。”

是的,人生过程本无意义,而我们就是要赋予它意义,我们赋予它意义的唯一方式就是体现自己的价值,感受生活的快乐。当你的工作在你心目中有意义时,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快乐。

除了对工作的看法,龙应台对朋友关系的思考也很精辟。她又打了一个比方:“人生,其实像一条从宽阔的平原走进森林的路。在平原上同伴可以结伙而行,欢乐地前推后挤、相濡以沫;一旦进入森林,草丛和荆棘拦路,情形就变了,各人专心走各人的路,寻找各人的方向。那推推挤挤、同唱同乐的群体情感,那无忧无虑无猜忌的同侪深情,在人的一生中也只有少年期有。离开这段纯洁而明亮的阶段,路其实可以能愈走愈孤独。你将被家庭羁绊,被责任捆绑,被自己的野心套牢,被人生的复杂和矛盾压抑,你往丛林深处走去,愈走愈深,不复再有阳光似的伙伴。”很多时候,我们在感慨友情的难得,殊不知,是自己没有精力和能力再去培植友谊。

较之龙应台的《目送》和《野火集》,《亲爱的安德烈》更具有一种温情,因为她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上去书写,但,即使是和十八岁的儿子的通信,睿智的人也在字里行间播撒下思考。亲爱的朋友们,在读艰涩的文字之余,在繁忙走亲访友的间隙里,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放松一下,看龙应台到底在怎么说。


亲爱的安德烈第三封信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riji/92990/

    上一篇:女佣被打屁屁的作文

    下一篇:乌鸦反哺

    热门推荐
    • 及时雨妈妈日记汇编3篇

      词的最高意境是它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且能被欣赏。年轻日记总是记录年轻人的外貌。日记的内容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日记的内容不同。你可以写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文章。哪些事情值得记在日记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及时雨妈妈日记汇编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关于及时雨妈妈日记【三篇】

      日记是以日期为排列顺序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及时雨妈妈日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我爱妈妈日记350字范文(精选6篇)

      词的最高意境是它不仅能表达自己的愿望,而且能被欣赏。年轻日记总是记录年轻人的外貌。日记的内容来自我们对生活的观察。日记的内容不同。你可以写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文章。哪些事情值得记在日记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爱妈妈日记350字范文(精选6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爱妈妈日记300字精选三篇

      语言之美在于真理。许多孩子会在日记中写一些东西。日记通常用文字表达和保存他们所做的事情。日记的内容不同。你可以写关于自己或他人的文章。如何把你的情绪用文字表达出来,并把它们写进你的日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爱妈妈日记300字精选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我爱妈妈日记400字精选4篇

      语言的美在于情感的表达和传递。我们会把难忘的事情写进日记。当我们写日记时,我们可以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如果写作水平不同,日记的质量也会不同。我们能做些什么来记日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我爱妈妈日记400字精选4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我的妈妈日记500字【5篇】

      日记是以日期为排列顺序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的妈妈日记500字【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我的什么妈妈日记(锦集5篇)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日记也指每天记事的本子或每天所遇到的和所做的事情的记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的什么妈妈日记(锦集5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 及时雨妈妈日记【三篇】

      日记是以日期为排列顺序的笔记,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日记来源于人们对生活的观察,因此可以记事,可以写人,可以状物,也可以写景,内容广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及时雨妈妈日记【三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