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九篇

|教学资源   |

【www.yin56.com--教学资源】

第1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浅谈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中职语文实践性教学的一些做法

文/潘江

摘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资源开发;乡土;实践教学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就围绕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学习QQ 群,让学生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不少学生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诗歌、散文等小作品,不少学生都能制作电子生日贺卡、多媒体幻灯片和Flash 动画。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乡土语文资源得天独厚,围绕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探讨研究其成因、历史和发展趋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比如,我们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而且众多的历史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平民出生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编选者萧统,借京口山川之力而创建米家画派的米芾,被誉为11 世纪世界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被孙中山封为“上将军”的赵声,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民主政治家冷y,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为人类进步、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可以展现镇江历史文本化的还有镇江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茅山抗日斗争纪念馆……所有这些都为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围绕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

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就有“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环节。为此,我结合单元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活动目的

1.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制作文字卡片、PPT、电子明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

3.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电子通讯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表达、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做好活动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首先,确定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把所教班级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结合,并推选出各组组长。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其次,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我把这次活动的任务分解为4 个具体的目标,即:(1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

(2)完成家乡自然景观的PPT制作。(3)完成家乡人文景观的PPT制作。(4)完成家乡历史名人的PPT 制作。

2.活动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联系走访对象,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好实践主题

为了让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提高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我帮助学生设计了若干实践主题。比如,围绕《寄奴今寄何所――家乡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思考为什么从宋到清,从诗到词,从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陈维崧(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游京口竹林寺》),从爱国词人到翰林作家,“寄奴”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一个相当活跃的字符。设计《家乡文化史资源的探究》这一主题,围绕“沈括与《梦溪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萧统与《昭明文选》”“刘勰与《文心雕龙》”“米芾与米氏云山”“董永传说与镇江”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如刘鹗、赛珍珠、吕叔湘、闻捷、吕凤子等话题,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翻阅图书资料,搜集民间资料。我还设计了《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主题,让学生实地考察了金山寺、茅山道观、镇江教堂等地,自主探索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凭吊故居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语文信息。

(四)搞好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对探究成果的呈现,我鼓励学生围绕上述4 个目标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乡土语文资源实践学习成果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实物展、网上纪念碑、小报、撰写小论文、内容丰富的PPT 等。通过成果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调查报告有结论和倡议,图片展览有介绍和分析,小论文注重宣传性和教育性,电子明信片将课内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整合。所有这些,使他们动手创新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学生的探究成果不一定全面和深入,但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挖掘乡土语文资源,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过程。可见,搭建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开展实践性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镇江市东方职业技术学校)

第2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深挖乡土美术资源 开发美术新课程

毕业论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经过的一道门槛,下面就让我们学习下怎么写毕业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关键词:美术教学 乡土教育 新课程

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我们周边的乡土文化正是不可多得的课程教育资源。我们都深深地知道乡土美术资源里面包含的文化底蕴是滋养本土乡风文明的精神养料,而挖掘乡土美术资源就必须从根本上加以重视和优化,从而引进我们的美术教学课堂。

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渗透乡土教育,能够体现“大教育”观念,拓宽美术教学空间,在教学活动中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相结合,使学校、社会、自然三大教育资源交相辉映,突破时空限制,提供给学生更充足的活动空间、更丰富的思维空间和更广阔的表现空间,不仅能全面发展学生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树立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深切情感。

一、乡土文化和乡土美术的概念

乡土文化是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以及民间艺术、名俗风情、名人轶事、民间传说、语言文化等各种文化的统称。“乡土美术”指的是本乡本土的美术,即所居住生活的地方的美术,主要是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民间美术与通俗美术,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价值。

我们学校驻地诸城,地处山东半岛腹地,山水隽永,民风淳朴,是齐鲁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名人辈出,文化源远流长,遗风千姿百态,民俗多姿多彩,极富研究价值和教育价值。另外,民间传说故事、地方俗语散布乡间,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乡土美术文化资源。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也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二、乡土美术文化的教育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乡土美术教育。

2.走出校门,走进乡村,挖掘乡土美术文化,多渠道开发美术学习内容。

三、乡土文化的美术教育目标

1.通过乡土文化教育,发挥地域文化育人功能,研究积累地域文化材料,提高学生的审美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探究与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开展乡土文化教育,适当地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根据学生、学校和当地的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编和再创造;灵活利用当地自然和文化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增强美术教学与当地自然和文化特色的联系。

四、乡土文化教育的作用

1.乡土文化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不仅有利于促进美术学科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乡土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如南北各省的剪纸都普遍接纳地方戏曲的故事形象或直接模拟皮影人物,这些戏曲又往往是根据历史故事改编而成的,各种民俗游艺活动中出现的龙灯、狮舞、旱船等往往是与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另外,乡土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

2.密切联系社会生活,体现美术教学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

新大纲要求教学重视创设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美术学习渠道,增加美术学习实践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在美术教学过程中要深入领会、加强落实,要努力创设生活情境,深入社会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在生活中汲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们配合活动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着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学生亲身体验与调查研究,增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探究能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社会、参与社会、深入社会,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出校门、步入社会铺路架桥。

3.挖掘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德育的内涵

乡土文化素材是学校德育活动取之不尽的知识宝库,是课堂上无法学到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宗教、建筑等方面知识的补充。乡土文化的精髓加强了德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培养健康的人格,从而达到德育无痕化的最高境界。而《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之一就是“普及和发展农村学校艺术教育为重点”,这说明农村美术教育的提高和改善是我们当前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术教学,是改善和提高农村美术教育的途径。由于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尤其是广大农村,因此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乡土美术资源,农村社会的变革速度相对缓慢,艺术形式得以传承和保留下来。同时,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艺术创作的原材料可以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有利于开展丰富多彩的乡土美术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1.《中国美术教育》.,第四期。

2.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

第3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的应用论文

【摘要】我国教育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完善,对于初中阶段的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和学生面对复杂而深奥的历史知识,如何进行有效的理解和掌握,才帮助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进一步实现。但是在现阶段的初中历史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合理的解决也将是一个重点,才能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关键词】乡土资源;历史教学;应用策略

新时期的到来带动新课改的实施,打破了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局限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学方式也面临着迫切改善,将乡土资源与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但是运用乡土资源实施历史教学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将针对现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

一、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现状

1.应试教育环境的限制。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主要还是以考试的内容教育为主,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只对教材的内容和考试重点进行讲解,限制了学生了解历史知识的视野。教师对乡土历史资源教学的意义,了解不够深刻,自身对乡土历史资源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少提及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理论知识。造成宝贵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被浪费。

2.考试成绩带来的压力。因为处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只对考试中出现的关键内容进行反复学习,不仅学习氛围枯燥,而且给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以考试成绩为主的教学形式限制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学生在历史教师的引导下,只是掌握了一些教材中的关键知识。因为课堂中缺乏乡土历史资源的讲解,导致学生对其产生的意义和作用非常模糊。

3.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不合理。乡土历史资源具体就是指故乡历史的风俗乡土,是历史教学的向导,也是历史教学中最好的教学资源,不仅可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还会拓展学生的历史文化视野,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资源探索和研究的兴趣,由于乡土资源历史资料被一些本地政策所限制,导致乡土历史资源也不能很好地被利用。

二、应用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教学策略

1.重视乡土历史资源运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因为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解,只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而且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无法引导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忽略的学生的主体,降低了教学效率,课堂中教师只对学生进行简单的讲解形式,阻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多面发展。因此开展运用乡土资源的历史教学模式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在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时要紧密得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讲解,加深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应用。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虎门销烟这段历史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掌握历史背景和事件发生的原因,讲解这段历史事件对我们国家带来的危害。同时教师就要引入这段历史事件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去感受这次战争的历史起源,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历史教师还可以利用虎门销烟乡土资源历史,拓展历史教学知识让学生来了解这个沿海省份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对近代历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激发学生学习乡土历史的兴趣。初中阶段的学生个性较为叛逆,在历史课堂的学习中存在抵触的情绪,导致历史教学的效率较低,因此,教师要运用乡土历史资源教学集合教材内容的教学形式,来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师在为学生讲解到唐朝社会风貌的课程前,先布置学生去收集唐朝的乡土历史资源,并要求学生在课程中总结出唐朝社会风貌的特点,让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感受唐朝的文化和历史,然后到课堂中就会非常容易理解教材中有关唐朝的历史知识。此外,教师在讲解台湾近代史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乡土历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利用多媒体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了解乡土历史资源的渠道非常少,不仅限制了教师的教学效率,还阻碍了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发展和学习,为了加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学习兴趣。教师要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比如,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通过播放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直观了理解教材的内容。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春秋文化的过程中,就可以播放一些历史气息浓厚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那个百家争鸣的伟大时代。此外,教师讲解到清代文化的时候,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放一些江南水域的乡土历史资源,让学生了解清代文化为我国发展带来的影响,深入地理解相关历史文化知识。总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有效应用,历史中包含我国的精髓和文化,学生通过对乡土资源的学习,不断分析和总结历史事件,体会更多的人生经验,效仿经典优秀人物,同时也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观的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民族荣誉和责任,帮助学会加强自身的文化基础,促进乡土资源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索丽静.浅析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重要举措[J].课程教育研究,(7).

[2]黄丽容.历史情景剧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6(7).

第4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挖掘乡土造型资源开发学生创造潜能论文

[摘要]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将乡土美术造型媒材引入美术课堂,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绘画创造的空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乡土造型资源 美术教学 创造能力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所谓的“创造材料”,是指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所借助的造型媒材(如造型媒材的形、色、质和肌理),由于造型媒材的不同,促进了造型新技法的研发和作品新创意的孕育。

为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从地区造型资源出发,挖掘乡土造型媒材,把乡土造型媒材引入美术课堂,将有助于拓展学生绘画创造空间,激发学生的绘画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实践表明,以“挖掘本土美术造型新媒材,研发学生绘画创作新技法,培养学生美术作品新创意”为指导思想的乡土美术教学已成为南汇区中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一大特色。其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乡土美术教学,升华了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乡土美术特色资源来自于学生校园、学生生活,学生对之有一种亲情、乡情,如学生用彩豆、芦苇、稻草等乡土资源进行大胆构思、技法创新,创作出一幅幅《芦洋大桥》、《滴水湖》、《野生动物园》、《桃花源》等反映家乡新貌的创意作品。因此,学生在“因材造型”和“造型抒情”的自主性活动中,升华了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二、乡土美术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意能力

美术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乡土资源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们以美学规律,形式美的要求,用充满探究精神的眼睛去观察、思考、发现、身边材料的形状、材质、色彩、肌理,为我所用,探索独特的表现技法,注重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使作品淋漓尽致地表露主客体的精神。学生们利用身边的彩豆、芦苇、稻草创作了个性化的《升国旗》、《我给爷爷敲背》、《老师,您好》等充满创意的作品。

三、乡土美术教学,提高了美术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广大教师在参与乡土教学特色课程开发和特色课程试点的教师,在“乡土资源的收集――教案的设计――教学的实施――课后的研讨反思――修正整理――再实践反思”过程中,不仅学会了开发课程、用好教材和评价教材,而且,提高了教师理论研究水平,不少教师撰写的乡土美术教学经验文章在省市级刊物上发表,多项开发乡土美术特色资源的课题被列为区级研究课题。

四、乡土美术教学,打造了地区著名度

美术特色课程的开发,不仅提供了学生新课程,创设了学校新特色,而且打造了地区品牌,提高了本区的知名度。如《彩豆画》作品被指定为上海桃花节旅游特产和新场古镇旅游纪念品。《彩豆画》美术教学多次被《上海电视台》、《文汇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作专题报道。《满山红叶》等三幅《彩豆画》学生作品由市政府作为礼品赠送给外宾。2月,上海市副市长杨晓渡、市博物馆馆长陈燮君等领导、专家在参观《新场镇坦直小学学生“彩豆画”作品展》时,对《彩豆画》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金山农民画,南汇彩豆画”。《彩豆画》已成为南汇区的品牌。

由此,在乡土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进一步引导学生用充满探究精神的眼睛和创造性思维的方式去观察、思考、发现身边各乡土造型材料的形状、材质、色彩、肌理的审美价值、造型价值和创新价值,探索其独特的表现技法,探究其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凸显作品主题,张扬作品创意。

下面,笔者就“物尽所能、因材造型”,指导学生利用乡土美术造型媒材,实施个性化创作的乡土美术造型“五方法”“五原则”向大家谈一些新的实践体会。

1.乡土美术造型五方法

(1)形状造型。外形特征是造型的先决条件,是因材造型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和利用原材料的形状特征,巧妙雕琢,制成巧夺天工之作。如《我心中的京剧脸谱》是一节因材造型的创作课。我启发学生在蚕豆板的形状上发挥奇思妙想,把蚕豆板想象成一个人的头,高高的额头,弯弯的鼻子,宽宽的下巴,平稳的后脑……学生们利用水粉颜料,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设计了神态各异的京剧脸谱造型。有的学生还利用剪贴等综合的表现手法,制作了头饰和服饰……新材质的应用,培养了学生想象力、探究力和创造力。

(2)质地造型。乡土美术造型材质有厚重、轻薄、粗糙、古朴、松软等特征。因此,在学生创作时,教师应该启发学生根据不同的材质产生联想,构思画面,赋予创作,这样就会使作品达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如《木屑画》,我引导学生利用木屑松软、粗糙的特点,塑造沙漠之中的骆驼;再如,《可爱的小动物》,学生用丝瓜筋毛茸茸、金灿灿的质地,制作小鸡、小鸭……

(3)色彩造型。每一个客体都有它鲜明的色彩面貌,因此,在美术造型时,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利用不同的色彩材料,构思与之相配的题材内容,寻找独特的表现技法,就能使作品巧夺天工,给人以无穷的遐想。如《彩豆画》,我鼓励学生采用家园里的毛豆、黄豆、赤豆、绿豆、刀豆、蚕豆、扁豆等丰富色彩的豆,进行色彩构成,创作出一幅幅富有装饰感的作品。

(4)肌理造型。肌理是物体表面的纹理,将自然界里的漂亮纹理搬进我们的画面,为我所用,进行再创造,美化我们的生活。如《肌理―创造心中的美》一课,本课以学生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肌理为教学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该课获得了第三届全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录象评比上海赛区比赛中学组一等奖,并且参加了全国比赛。

(5)综合造型。乡土美术造型材质进入美术课堂,给学生提供了更为宽阔的创造空间,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不同材料进行综合创造,创意凸显。如《羽毛创意制作》一课,我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利用鸡毛、硬纸板以及各种金属细丝综合造型,制作出一件件刚柔结合、新颖别致的工艺品,达到了化腐朽为神奇的艺术境地。

2.乡土美术造型“五原则”

(1)选择性原则: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利用乡土造型材料进行个性化的造型表现、创造实践。

(2)审美性原则:指导学生注重乡土美术作品的美感表现和自我思想情感的宣泄与升华。

(3)趣味性原则:在趣味性、可塑性的乡土造型美术创作活动中,关注学生快乐有趣的学习。

(4)知识性原则:注重学生利用点、线、面、色彩等基本的造型元素进行综合创造,化腐朽为神奇。

(5)探究性原则:注重学生想象力、探究力、创造力的培养。

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说:尽快改变农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薄弱状况,要积极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改革项目,探索一条农村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路子。

因此,我们广大美术教师应该进一步落实“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发展;注重课程与学生生活、学校实际的联系;注重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和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的课程改革精神。从地区美术教育资源优势出发,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从美术学科特性出发,挖掘乡土美术造型材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审美能力、造型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5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

(浙江省丽水市 孙龙基 胡群英)

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认真落到实处。乡土 历史教学则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受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材料。加里宁说,“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 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

几年来,我们从听课中发现,中小学生对乡土历史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水草木,人 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进行乡土历史教学,可以把爱国斗争进近了,把爱国人 物讲亲了,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研究,从而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 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建设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重视和加强乡土历史教学,可以使初二《社会》课的教学内容更具体、更丰富。如学习《社会》第三册第 七章《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中的“重要的水利工程”一目,老师可以引导学生参阅丽水地区乡土 教材中《浙江省最早的水利工程――通济渠的修建》一节。让学生知道,通济渠是处州人民与大自然斗争的丰 碑。1400多年来,它一直在发挥作用,使碧湖平原成为丽水地区最大的粮仓。学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一章时,教师可讲述乡土历史教材中的“方腊起义与处州人民的斗争”、“处州人民反对金、元贵族压迫的 斗争”、“处州叶宗留起义”和“处州人了抗倭斗争”等内容。近现代史部分中可联系讲述的就更多了。它由近及远地使学生懂得,处州人民的斗争是中华民族斗争的一部分。学习《中国古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一章 内容时,教师可联系乡土历史的相关内容,说青瓷、石雕,论宝剑、香菇,评述这些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 为祖国赢得声誉的`工艺品和特产时,学生会激荡一种民族自豪感。学习《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一章时,乡土 教材涉及到这方面的内容就更多了,无论是处州籍的还是外籍文人学者,都为处州创造了光辉的科技文化成果 。学习这些内容,会使学生激动不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自然会在学生中潜滋暗长,这种润物细 无声的情感培养,是空洞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近在本乡本土的许多历史文物、遗址,可供学生参观、考察,有些史实还可以让学生调查访问,从中得到 一些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情操。丽水地区七县二市,著名的名胜古迹有64处,重要的纪念地、烈士墓8处 。如缙云的仙都、丽水的南明山、青田的石门洞、庆元的西洋殿、松阳的延庆寺塔,龙泉的九姑山,云和的龙 眼洞、景宁的时思寺、遂昌的遗爱寺以及牛门岗新石器遗址、大窑青瓷古窑址等都名闻遐迩。青田的周恩来同 志题词纪念碑,景宁的李振彪烈士墓,青田、龙泉的革命烈士陵园,丽水厦河的中共浙江省委机关旧址等都是 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基地。通过历史考察和调查研究,增强了历史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又在潜移默化中培 养了学生爱乡爱国的情感。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具体材料,切 实搞好乡土历史教学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一环。

丽水地区虽然地处西南山区,但源远流长,有悠久的历史,在祖国光辉灿烂的历史长中占有一席之地。早 在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处州涌现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令人瞩目,可谓是“人杰地灵”。 杜光庭(缙云人)是一位著名文学家,他创作的《虬髯客传》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南宋著名学者鲍彪(缙 云人)著作颇多,主要的是《杜诗注》和《战国策注》。南宋龙泉人叶绍翁是学者又是诗人,他的“春色满园 关不住,一支红杏出墙来”诗句,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松阳人张玉娘是与李清照等齐名 的南宋四大女词人之一。南宋时著名的医学家、青田人陈言著有《三因极一病源论粹》一书,创立“三因极一 ”学说,对中医病理学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元末明初的刘基(青田人)学问渊博、才智非凡,是我国历史上 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朱元璋征聘的“浙东四先生”中除了刘基,丽水的叶琛,龙泉的章溢也都是 明代的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们对朱元璋统一全国,建立朱明王朝起了重要作用。明初著名学者、龙泉叶子 奇的《草木子》是我国著名的笔记之一,它对研究元末明初历史有重要参考作用。

通过乡土历史教学,应让学生明白,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丽水地区畲汉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压迫斗争 。如北宋方腊起义时,霍成富、陈箍桶在缙云举旗响应,后壮烈牺牲。为反对金、元贵族的压迫,缙云人詹友 在靖康之难中忠贞殉国;丽水人姜绶忠贞不屈,被金人杀害。丽水人刘倚友在东京保卫战中英勇牺牲。遂昌人 龚楫战死和州,名垂史册。龙泉人何志同、鲍廉,青田人林融、季文龙,缙云人曹天骥、曹天骏兄弟都为反对 金、元贵族压迫而贡献出自己的生命。

近现代的乡土教学更有助于爱国主义教育。在太平军两次进军处州时,爆发了陈二麻子领导的农民起义和 赵起为首的金钱会起义,有力的支援了太平军的斗争。当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在丽水地区兴起之时,处州爆发了 以会党为中心的反教会反侵略的爱国斗争,出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 国工农红军挺进师的成立和浙西南游击根据地的创建,使处州革命斗争生气勃勃,刘英、粟裕等英名永远留在 丽水地区人民的心中。抗日战争时期,周恩来同志和华侨领袖陈嘉庚曾分别前来我区视察和慰问。周恩来还为 青田东源小学的创立作了“中华民族新希望”的题词。

丽水地区虽是山区,但处处有宝。龙泉宝剑“寒光逼人,削铁如泥”,是闻名全国的工艺品。它名扬四海 ,在1915年巴黎博览会上得过奖。青田石雕饮誉国内外,它作为商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妙绝 伦的石雕代表作如《葡萄山》等,成为我国工艺美术中的瑰宝。“山珍海味”之一的香菇源于我区的庆元县。 庆元县不仅是中国香菇种植的发源地,也是世界香菇种植的发源地。龙泉青瓷是我国青瓷的代表,有“薄如纸 ,明如镜,青如玉,声如罄”的美誉。通过教学,我们可以启发中小学生立足家乡,放眼全国,胸怀世界,促 使他们树立为建设家乡美好的明天和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近几年来,我们要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结合统编教材认真使用经浙江省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的《浙 江省丽水地区义务教育乡土教材・历史》,并列入结业会考范围。据我们了解,全区绝大多数学校都能按此要 求授课,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绕有兴趣。庆元县屏南镇中学成立了乡土历史兴趣小组,在历史教师指导下举办 专题研究、报告会,联系实际进行乡土史调研活动。该校陶学海同学撰写的《地编乡土教材〈历史〉的点滴争 议》一文在1994年地区中史年会上获得好评。1994年丽水市城关镇举办乡土历史知识竞赛,多数学生 参赛,实际上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1995年11月,地区教研室召开了一次乡土历史教学研讨会,动 员历史教师利用乡土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充分发挥乡土历史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作用。

第6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语文教学如何开发民俗文化资源论文

摘要: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发民俗资源,有利于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了解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提高学生的民族思维特质。学生只有真正了解并懂得民俗文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本,才能发自内心地热爱民族的语言文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民俗文化;开发与传承

一、挖掘民俗,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章节中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自然风光、文化遗产、风俗民情、方言土语,国内外的重要事件,日常生活的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教师在教学中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应关注民俗,努力开发、积极利用民俗资源,丰富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让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为语文教学服务。1.挖掘岁时节令民俗。这类民俗在课本中最常见,像《大自然的语言》中出现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二十四节气。教学此文时,可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以及二十四节气释义,让学生了解四季耕种的依据。2.挖掘节日民俗。当中国传统的节日及与此密切相关的习俗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时(如:大年三十守岁、清明祭奠、端午划龙舟、中秋赏月、重阳登高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去搜集资料,去采访前辈,让他们在学习中去感受、去欣赏民俗文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阅读层面和课余生活,又能增强他们继承、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3.挖掘技艺民俗。这是最富有活力的民俗活动,包括竞技、戏艺、体育、工艺等方面的内容,它往往充分表现在民间游艺和各种庙会、集市的表演上。如《社戏》中让“迅哥儿”为之魂牵梦绕的“年规戏”,《泥人张刷子李》中两人精湛的技艺等,教师教学时,可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介绍自己本地区的民间文化(如踩高跷、挑幡等),由此感受自己家乡民俗文化的风采,欣赏独特的民族审美艺术。4.挖掘信仰民俗。信仰民俗属于“心理民俗”,是以信仰为核心反映在心理上的习俗。在对神、佛的崇拜中,出于敬仰,希求庇护。如《故乡》中闰土要走香炉和烛台等,这些情节牵涉到信仰民俗。教师应引导学生去探究它产生的社会渊源,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辨证地看问题,懂得用科学文明慢慢地取代它。5.挖掘建筑民俗。在历史的发展中,我国建筑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无论在技术还是艺术上都有很高的成就。如《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故宫博物院》《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宫殿建筑的特点,表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此外,教师在教学中还可有意挖掘教材中的服饰民俗、礼仪民俗等民俗资源,让学生感受汉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民俗文化精华。

二、借助民俗,提升语文课程的人文内涵

“民俗”是一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心理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传统精神,透过这些民俗可以直观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个社会发展的年轮。作家,特别是现实主义作家,不仅是模拟民俗,更是在其作品中自觉与不自觉中表现民间风情,反映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地域风俗。教学中借助民俗,既能丰富语文教学的内涵,又能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1.感受民俗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语文教材中选的近当代著名作家鲁迅、老舍、沈从文、汪曾祺等的作品,就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集成。他们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熟悉的风俗习惯、风物民情入手,塑造人物形象,形成语言风格也都带有浓郁的地域色彩和时代气息。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阿长”教给“我”的许多规矩:辞岁之后得到压岁钱;大年初一,睁开眼睛,就要对人说“恭喜恭喜”,还要吃一点福橘。《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学生对着匾和鹿行礼、拜先生和孔子等。鲁迅在这些乡土风俗的描绘中刻画人情世态,从微观的角度对风土民俗进行真实细腻的描述,显示出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独特的地方色彩。《云南的歌会》中那清新的装束,烂漫的山花,齐唱的山鸟,长长的屋廊,人们唱和相续,浓郁的民族气息扑面而来,表现了一种独特的地域美。《安塞腰鼓》中年轻的后生在黄土高原上酣畅淋漓的舞姿,既有浓浓的地域色彩又有浓郁的时代气息。一篇篇富有民俗风情的作品,把学生带进特定的社会生活,领略民俗的古朴,感受作品生动的时代感和历史的`亲切感。2.理解民俗的社会涵义与情思。我国古典诗词中也蕴含着众多的民俗事象,以及由当时民俗心理观念所积淀的特殊社会涵义与情思。在古诗词中,“月”“柳”“菊”“茱萸”“龙舟”等具有民俗风情的事物常常用来表达丰富的内涵。教学中,若能借助诗中的民俗,就能使学生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更深层次地去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渗透的情感。如苏轼的《水调歌头》就是一篇寄意民俗风情的佳作。时当仲秋季节,诗人仰望如盘之月,顿萌人心思圆之情。民间由供月、赏月、全家欢宴组成的总称为“圆月”的习俗活动,触发了苏轼心头的离愁别绪,于是借明月送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对家乡的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写出了隐居生活的悠闲自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凡此种种都热烈而深切、畅达而含蓄地表达诗词的主题,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人文内涵。那种“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理趣”,正是在一派人人熟稔的民俗风光之中深入人心的。学生在学习诗词时,除了透过其生动的艺术形象去发现和理解它的富有哲理的思想之外,还能从中得到独特的美感享受。

三、链接民俗,传承与弘扬优秀的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资源是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最好素材,开掘和运用民俗文化资源,才能让教育在多元文化冲击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本土文化,在强势文化入侵背景中不丧失自己的文化精髓。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民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教学时,我不但注意给学生们讲解具体的民俗文化事象,更注意引导学生搜索各种前沿的研究资料和研究信息,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外界的信息,知道哪些是我国最宝贵的文化、最宝贵的传统。我利用第二课堂,以讲座形式上了《岁时节日民俗》《人生仪礼》等民俗课程,还上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漫话对联》,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到民间采风去》。学生通过听讲座、调研、采风等一些健康的民俗活动,从课内走向课外,拓宽视野。健康朴素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民俗文化资源博大精深,也是语文课程建设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源泉。作为语文教师,理应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做一名传承民俗文化的使者,让优秀的民俗文化走进课堂,融入学生的心灵。

参考文献:

[1]乌丙安.中国民俗学.辽宁大学出版社(9月版)

[2]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4月版)

[3]王献忠.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

第7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教师应增强教学资源开发意识

在由教师、教材、学生构成的教学共同体中,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对课堂教学资源有着决定权,主导着课堂教学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同时教师还担负着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职责。围绕学生的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和学校,充分利用校外各种资源,在自然和社会的大环境里探索。教师必须具备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开发与选择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充分挖掘各种资源的潜力和深层次价值。不仅如此,在课堂教学情境中,教师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也能为课堂教学找到源头活水,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主体。

一、教师自身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

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中,教师本身是最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教师的职业理想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内在动力机制。教师确立高尚的人生追求,把个人理想寄托在事业发展上,才会在工作中为了追寻理想的教学境界而敢于自我反省,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乐于克服种种困难,舍得花费大量时间,睁大发现的眼睛做课堂教学资源的发现者、创造者。

教师与学生朝夕相处,教师自身其实是最直接、影响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的条件性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课堂教学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程度,以及发挥效益水平。教师和学生朝夕相处,是学生尊重、模仿的对象,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的知识背景、生活阅历、交往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教师的性格特征、思维方式、话语方式甚至一些习惯性的动作都是学生学习与效仿的课堂教学资源。教师的生活经验和智慧对学生来说是人生的财富,教师的视野牵引着学生,教师的情感感染着学生,决定着课程实施的质量。

我们常看到,一个班级的学生连写字的风格,说话的语气都会和班主任惊人地相似。为此,每一位教师都应当自觉地加强个人修养,提高专业化程度,提高审美品位,这才无愧于学生对自己的尊重。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引导教师作好职业生涯规划,明晰专业化发展的目标,明确课堂教学资源意识,通过培训与实践提高开发运用能力,特别是要提高教师识别、捕捉、积累、利用和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资源的能力,通过教师自身这一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优化发展。

二、教师是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

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过程中,教师不仅是重要的资源,同时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要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通过这一重要的课堂教学资源的突破来带动其他课堂教学资源的发展。在课堂教学资源的建设方面尤其要注重教师的经验。在课程的实施中,要注重教师的主体作用,并挖掘、培养教师良好的素质。教师不仅承担课堂资源开发的责任,同时也必须被赋予权力,使自己不但能够选择出最合适的材料,也能决定什么时候、什么场所以及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学生去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在作选择的同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安全、资源的适当用途和可获得性,也要让学生能够保持积极参与探究性学习的兴趣和能力,让学生有通过多种渠道获取、评估和使用信息的机会。

诚然,这次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参与课程开发、课程管理的权利,尤其在学校层面上,要求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在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三、建设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的教师团队

课堂教学资源开

[1] [2]

第8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论文

“乡土课程资源”是指师生和学校所处的某一个具体的行政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和科技人文等方面的反映群众文化心理并且带有积极教育意义的系列内容,具体包括地方历史、地理、物种生态、文化习俗、人物风情、生活生产经验及社会科技进步等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的因素。

乡土资源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帮助学生选择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和方式,能架起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桥梁,缩短学生同历史、社会的时间、空间距离,让历史参与社会,从而产生探究历史与社会的兴趣。

一、瑞安市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分类

1.乡土自然地理课程资源

瑞安市位于中国黄金海岸线中段,上海经济开发区和厦漳泉金三角之间,全市陆地面积1270.90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37平方公里,人口112.52万,是“温州模式”的主要发祥地,中国百强县(市)。

瑞安市植被种类丰富多样,有明显的亚热带特色。西部山区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柳杉;草本植物有铁芒茸、蕨;山间谷地苦楝、桉、樟、垂柳、乌桕等;低山丘陵地带多毛竹林。山林之间,山羊、山兔、松鼠、金丝猴、猫头鹰等野生动物随处可见,生态环境保护良好。水域面积广阔,资源丰富。陆域海岸线24.23公里,海域面积3060平方公里。海域内有大北列岛、北麂列岛的195个大小岛礁。受海洋暖流、沿海岸流及入海迳流的交替影响,形成多种鱼类洄游,鱼汛迭呈。瑞安有非常优越的发展海洋经济的条件。

2.乡土人文历史课程资源

作为历史悠久的瓯越古邑,瑞安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人杰地灵、文风鼎盛,是浙江东南沿海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素有“东南小邹鲁”之称。开“永嘉学派”先声的陈傅良,“南戏鼻祖”高则诚,经学大师孙诒让,历史学家周予同,水生物学家伍献文,报坛泰斗赵超构,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体坛名将夏煊泽,周小菁,文艺界明星黄宗江、黄宗英、黄宗洛、姜嘉锵、陶慧敏等,为瑞安谱写了灿烂的人文篇章。

瑞安山水奇特,风光崎旎,风景旅游区占陆上面积20.8%,属旅游资源大市,拥有七大风景名胜区:寨寮溪、圣井山、梅龙溪、桐溪、桐盘岛、龙井、卧龙峡;五大旅游区:水乡古镇林、江溪龙潭、山皇古寨、金鸡山、白岩山。两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海楼、石棚墓;八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利济医学堂、观音寺石塔、圣井石殿、外三甲窑址群等。

3.农村家庭社区课程资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初中生接受教育和成长的场所。家庭中的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文字资源、实物资源、活动资源、人力资源和信息化资源等,可以为历史教学提供形式多样的课程资源。

二、乡土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1.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新课程以“育人为本”的现代理念取代了原有的“以知识为本”,强调公民素质的培养,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铸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庭、爱学校、爱集体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开始的。”“他从直接表达爱家庭、爱学校、爱故乡的感情,逐渐过度到认识更加深刻的社会关系,从理性上认识祖国的概念。”乡土资源的开发可以从自然领域、人文社会领域两个方面进行。自然领域是对当地自然或现象(如水资源、能源、环境等)的研究,人文社会领域涉及社会的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如文化传统、风土人情的考察与探讨)、社会的经济问题(如特色产品、产业结构研究)等内容。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乃至家乡,再逐步扩大到了解国家。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能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了解家乡人民的辛勤劳动,进一步体会到家乡的可爱和祖国的伟大。在学习《过去是怎样被记载下来的》时,我穿插了瑞安大罗山的例子,之前的新闻报道,关于此地发现西周时期的古墓,先后发掘出青铜乐器、短戈等60多件文物,这在浙南一带还是首次发现,弥足珍贵。让学生感受到了历史就在我们身边,引发对家乡的自豪感,从而激起为自己的家乡添砖加瓦的社会责任感。

2.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有利于落实新课程课堂教学联系社会生活

乡土资源的内容恰恰是和学生生活着的环境紧密相关的。

在教学中开发利用乡土资源必然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学顺利进行。例如,在学习《来自家乡的报告》一课中,我让学生列出自己知道的瑞安名胜古迹,然后设计“我请外宾游瑞安”的活动,分别按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的行程设计旅游路线。学生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这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生活经验引入教学中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有助于个体的社会化发展,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乃至个体的全面发展,加强了教学与个体生活世界之间的关系。

3.利用乡土课程资源教学,有利于教师转变观念和提高专业素质

“课程的变革,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仅仅是变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而且也是变革人。”在乡土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作为指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师,专业知识也将得到某种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实践性知识得到很大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教科研能力的提高,促使教师从“经验型”向“专家型”发展;有利于教师精神世界的提升。如民主的"观念、科学的观念、创新的观念、合作的精神等。课程资源的开发,使教师从课程繁荣消费者变为课程的开发者,有利于教师发扬创新的精神。而且,课程的开发不是靠个体所能完成,这有利于教师合作精神的形成。

三、社区课程资源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

学校以及社区的现实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素材,这是新课程改革取之不尽的资源。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均有着自身的优势,不仅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而且条件相对缺乏的农村学校也有着自身的课程资源优势。

1.社区课程资源开发

社区课程资源开发应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原有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状况、兴趣与爱好、文化教育背景及其实际生活经验等实际情况,重视那些来自农村的学生的现实生活并对他们自身、家庭、学校以及所在地区的发展具有实际价值的主题。主题设计应符合农村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力求语言生动、格调清新、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切合实际、方法多样,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2.学校课程资源开发

学校可根据课程目标、课程指导纲要及各门课程标准或实施指南所提供的内容领域及其要求,根据自身特色与条件,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建设结合起来,选择适当内容,确定合适主题。例如《历史课程标准》和《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开展一次生动的“我的家庭历史”的社区调查活动。既可以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又是历史学习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走进寻常百姓家庭的一次实践。这种活动对拓展历史教育领域,深化历史教育内容,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通过家史调查活动让学生通过对家庭历史的感知,走进现实,走进社会,了解历史发展与社会的变化,增加对家庭、家乡、祖国的亲近感、认同感和责任感,以此激励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而且能起到丰富历史学习内容的作用。

四、开发和利用《历史与社会》乡土课程资源的原则

1.乡土课程资源与学校历史教育相结合

乡土资源是历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发乡土资源应在学校统一安排下进行。以主题为目标,多个资源综合起来使用,以达到主题目标的实现。农村山水秀丽,动植物丰富,民俗风情、历史建筑等资源是很广泛的。

2.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要因地因时制宜

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和自然环境的千差万别,先进地区和后进的民族地区课程资源的拥有量不尽相同,农作物的播种、生长、收获的季节性在平原与山区又有所不同。因此,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针对时机和季节作好相应的准备。

3.学校、家庭、社会课程资源要相互结合

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要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协同参与及指导、评价功能,重视与校外公共文化教育机构、社区企事业单位、科研团体的联系及校外指导教师队伍的建立。在开发乡土资源时,让学生回到现实生活中,贴近自然,贴近生活,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搞社会调查,从实践中获得历史知识。

4.乡土课程资源开发的差异性与优势互补

因地域的不同、文化传统的差异、学校的差异等因素,可供农村学校开发乡土课程资源肯定也不同。在不同的农村地区开发乡土课程资源,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不同,能利用的资源也有差异性。农村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优势,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促进课程繁荣,促进人的发展。

第9篇: 浅谈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开发

乡土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论文

摘要: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创新的重要途径,它让学生从传统的“被动”学习方式中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语文资源开发;乡土;实践教学

近年来,中职学校语文教师围绕教学大纲,在课程资源开发、语文实践活动开展方面做了许多有益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促进了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下,就围绕语文乡土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加强中职学校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可能性

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的不少班级都建立了班级学习QQ 群,让学生在群里交流学习心得,解决疑难问题。不少学生还建立自己的微博,在博客里发表自己的诗歌、散文等小作品,不少学生都能制作电子生日贺卡、多媒体幻灯片和Flash 动画。所有这些都为中职学校教师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平台。

乡土语文资源得天独厚,围绕乡土语文课程资源开展实践性教学,探讨研究其成因、历史和发展趋势,会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比如,我们镇江,是一座具有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保存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文物古迹遍布全市,而且众多的历史故事也广为流传。如平民出生的南朝宋开国皇帝刘裕,文学理论批评家、《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诗文选集《文选》的"编选者萧统,借京口山川之力而创建米家画派的米芾,被誉为11 世纪世界科学坐标的《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还有被孙中山封为“上将军”的赵声,著名爱国老人马相伯,民主政治家冷y,桥梁专家茅以升等。他们为人类进步、祖国统一和民族独立作出了重要贡献。此外,可以展现镇江历史文本化的还有镇江博物馆、碑林博物馆、茅山抗日斗争纪念馆……所有这些都为开展语文实践性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素材。

二、围绕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的做法

江苏省中职《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有“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就有“走进家乡”语文综合实践环节。为此,我结合单元教学,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我的主要做法是:

(一)明确活动目的

1.发现家乡的自然美景、人文精华,进一步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热爱家乡。

2.制作文字卡片、PPT、电子明信片。通过叙述、描写、说明等方法简明、生动地表达事物。

3.通过走访、调查研究、电子通讯等手段获取信息,在活动中训练观察、表达、归纳、整理的能力。

(二)做好活动指导

1.活动前的准备。首先,确定小组成员。根据确定的主题,把所教班级同学分成六组,自由结合,并推选出各组组长。大家共同讨论,制订计划。其次,确定各小组成员的活动目标。我把这次活动的任务分解为4 个具体的目标,即:(1 )完成关于家乡的综合性简介。

(2)完成家乡自然景观的PPT制作。(3)完成家乡人文景观的PPT制作。(4)完成家乡历史名人的PPT 制作。

2.活动的安排。在实践过程中,我帮助学生联系走访对象,指导学生如何查阅资料,帮助学生了解家乡著名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标志性建筑,并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三)指导帮助学生设计好实践主题

为了让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目标明确,提高实践活动的系统性,我帮助学生设计了若干实践主题。比如,围绕《寄奴今寄何所――家乡诗词学习实践活动》主题,引导学生实践探索,思考为什么从宋到清,从诗到词,从辛弃疾(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到陈维崧(狮子寄奴生长处,一片雄山莽水――《游京口竹林寺》),从爱国词人到翰林作家,“寄奴”一直成为历代文人笔下一个相当活跃的字符。设计《家乡文化史资源的探究》这一主题,围绕“沈括与《梦溪笔谈》”“桥梁专家茅以升”“萧统与《昭明文选》”“刘勰与《文心雕龙》”“米芾与米氏云山”“董永传说与镇江”以及其他文化名人如刘鹗、赛珍珠、吕叔湘、闻捷、吕凤子等话题,指导学生探访名胜古迹,翻阅图书资料,搜集民间资料。我还设计了《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样性》的主题,让学生实地考察了金山寺、茅山道观、镇江教堂等地,自主探索宗教文化的多样性。在这些语文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上网查询、实地调查、问卷调查、参观访问、凭吊故居等实践活动,搜集了大量语文信息。

(四)搞好成果展示活动

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它为学生提供个性展示的平台。对探究成果的呈现,我鼓励学生围绕上述4 个目标大胆创新,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学生乡土语文资源实践学习成果的丰富多彩,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如,实物展、网上纪念碑、小报、撰写小论文、内容丰富的PPT 等。通过成果展示,我们发现,学生调查报告有结论和倡议,图片展览有介绍和分析,小论文注重宣传性和教育性,电子明信片将课内的学科知识和课外的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有效的整合。所有这些,使他们动手创新能力、归纳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不断提高。尽管学生的探究成果不一定全面和深入,但他们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都经过精心策划和周密的安排,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了分析综合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这正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关于实践探究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实践证明,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挖掘乡土语文资源,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拓展了学生的求知领域,还使学习过程变成一个富有个性化、创造性的过程。可见,搭建乡土语文教学资源开发的平台,开展实践性学习,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zongjie/711380/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