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拌汤外二篇散文

|短篇散文   |

【www.yin56.com--短篇散文】

  “三碗面汤,顶一碗拌汤”。这是流传在我老家商州的一句俚语。

  拌汤也叫疙瘩汤,是我老家最普通也是最常吃的一种家常便饭,自我记事起,母亲就隔三岔五地为我们做拌汤。拌汤的做法很简单,先是往盆里舀一勺面粉,然后一手端水瓢,一手执筷子,每往面盆里滴一滴水,就用筷子搅一下,如此反复,盆里的面粉就滚成了一个个小面疙瘩了。

  面疙瘩拌好后,这就可以做拌汤了,先把锅烧热后,注入适量油,把生姜末和蒜泥炝香后,再把切好的西红柿、土豆丁、豆腐丁、香菇丁、黄豆芽、黑木耳一同下锅煸炒,调入适量盐和胡椒粉炒至断生,根据个人饭量大小注入等量清水,烧开后,把拌好的面疙瘩边用筷子搅散边往锅里抛洒,抛酒面疙瘩的同时,还要用筷子在锅里不停地翻搅,以免面疙瘩粘连或糊锅。微火煮熟后下入青菜和磕好的蛋花,调入适量精盐、鸡精和味精,洒些小葱花和香菜末便成了一锅色香味俱佳的拌汤了。据母亲讲:拌汤要做好,关键在拌面上,面拌好了就成了无数颗小疙瘩儿了,继而成了面絮儿,而且面盆里要没一点儿干面粉才行,否则拌汤就成面糊糊了。如果性急,加水量太大,面就绣成团了。因此,拌面疙瘩时一定不能心急,要一滴一滴地朝面盆里滴水,而且还要边滴水边不停地搅拌。拌汤宜稀不宜稠,要视盆里面絮的多少往锅里加水,做出来才稀稠合适。炝锅时放盐和胡椒粉是为了蔬菜便于入味,胡椒粉在经过沸水煮后汤才更出味,而且锅要刷干净,做出的拌汤才雪亮,要不做好后汤里漂一层“黑芝麻”就不好了。如果赶上藿香拔节的季节,给拌汤里放一些藿香,那才更有滋味。

  母亲还曾说,在过去缺吃少穿的年月里,那时生产队要上工,擀面太麻烦,加之那时候人们粮食本来就短缺,就习惯了拌拌汤,不仅省时而且省粮食!呼呼噜噜喝两大碗,比吃别的饭解馋多了。

  拌汤虽然好吃,但不耐饥,所以过去人们经常把面汤和拌汤来做比较,认为浓浓的面汤里也含有面粉,倒掉太可惜了,所以煮过面条的汤也从来不舍得倒,都要全部喝掉,因此在我老家商州就流传下来了这样一句俚语:“三碗面汤,顶一碗拌汤”。由此可见,拌汤在那时候算得上是好饭了。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时至今日,以面食为主的家乡人,餐餐都围着面食转,除了偶尔吃顿大米饭,大多时候都以面食为主,不是饺子、面条、便是拌汤;就连我老家商州县城里,每到夏季,一些露天的夜市烧烤摊档,主食也少不了拌汤。一些机关单位的工作人员,晚上闷热了便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地驾着小车出来兜风乘凉,往烧烤摊一坐,吃罢烤肉,喝过啤酒,再来一窝拌汤,稀稀溜溜地喝他个痛快。

  近几年,笔者曾在沿海一带打工,一日三餐都离不了米饭,就饮食的质量而言,天天大肉米饭,要比拌汤好多少倍,可自幼吃贯了面食的我,却怎么也适应不了,每天吃着白花花的大米饭,感觉吃下去总不踏实!每逢周末,妻子都要为我“改善”一下生活,别的大鱼大肉我倒不怎么钟情,倒是对家乡的拌汤情有独钟,总要让她做一锅拌汤来解解馋,一碗热气腾腾的二琉子拌汤端在手里,根据个人需要调入一些老陈醋和油泼辣子,那味道才叫真正的巴适和惬意。只有吃了拌汤才感觉舒服滋润。

  在城市有自来水,拌面可方便多了,只需把水龙头调到滴眼药似的程度,一手执筷,一手端着面盆,这样拌出来的面疙瘩再均匀不过了,也不用担心水滴失手,面会糊成团子。可对于外地人,却不明白其中的感受,记得一次吃拌汤,平时玩的较好的一位四川同事来摆龙门阵,我让他也来一碗尝尝,谁知他笑话说:“你们吃的啥子玩意?一碗的稀汤汤,跟他妈狗屎一样…我们四川人都吃米饭,那像你们陕边子,只晓得吃面,老子才不吃你们那些面汤汤……”一句话说的我既羞愧又无言以对!

  拌汤用料简便,而且成本低廉,无论是在天南海北,只要自己勤于动手,我总是能在异地他乡感受到家乡的滋味,轻而易举地吃到它!

  故乡的咸腌菜

  每到一个新的环境,总需一个适应的过程。我依稀记得初来广东时,最不适应的便是这里的生活。说句不怕见笑的话,除了在电视上见过水稻,我连稻子什么样都未曾见过。这就像南方人不曾见过北方青青的麦田一样。

  初来广东时,每每到了吃饭时我就发愁,这里一天三餐全是米,对于一个吃惯了面食的人来说,可以说简直难以下咽!因此,我只有常常自掏腰包去光顾外面的小食摊,犒劳一下自己。为此常糟一些工友的白眼。也许在他们看来,白米饭加炒菜才是上好的佳肴。

  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忽然间似乎觉得我已深深爱上了这片热土。对于故乡,却似乎已在记忆中逐渐模糊,只是惟独不能忘记的是母亲腌制的咸腌菜。

  我的故乡是个非常贫苦的地方,但人们却凭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和坚强的毅力在那片贫瘠的土地上默默地生活着。夏天,人们有吃不完的各种瓜果和时令蔬菜。而一旦到了冬天,山野里光秃秃一片,只有一望无垠的麦田始终呈现着它迷人的绿色。常年四季,人们的主食便是小麦和玉米,也许这就叫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按习惯,一般午餐吃糊汤(玉米粥),晚餐吃面条,一粗一细(粗粮和细粮),这似乎成了一种习俗。而天天吃糊汤难免要有下饭菜,所以,家乡人就都有一手腌菜的手艺。

  在城市,人们出门便可以在超市买到各种新鲜的蔬菜,而农村却没有那样的条件,只有自力更生!一旦到了冬天,人们就开始忙碌着准备过冬的吃食,纷纷忙着打地窖。把容易存放的白菜、萝卜、土豆……统统都窖进去。因为北方的冬天特别的冷,若不把菜窖在地里保鲜,就会全部冻烂。

  只有窖在地里的菜,它才会一直保持着它的“青春”。在家乡,家家户户的人都会各自种一大片包菜(故乡人称莲花白),别的菜都可以少种,而莲花白却从不敢马乎!这可是一大家人整个冬天的下饭菜。每到了霜降时节,除了窖菜外,人们就都忙碌着腌莲花白了。霜降前后,只见田野里的庄稼人就都挥舞着菜刀,一刀一刀砍下莲花白,收获着自己的喜悦。

  这个时节,好比是什么传统节日似的,每家每户都在为腌菜忙碌着。田里的人们砍菜忙;村里的河塘里,洗菜更忙,不时的有一个个婆娘女子挑着一担担切好的莲花白来洗,急急匆匆,络绎不绝。

  我最欣赏的是母亲腌制的连花白。每次腌菜,她都是像举行一项什么隆重的仪式一样,特意让父亲把菜刀磨的两面照光。在堂屋里铺一张芦苇编制的大席子,然后一大家人围坐在一起,切起莲花白来。

  腌制莲花白看似简单,可做起来却很麻烦,因为这可是一大家人一个冬天里的“过冬菜”,所以每个环节都不能马乎。尤其是调味上,得下一番工夫。

  对于腌菜,母亲是特别的细心,可以说是一丝不苟。她每年都会早早地就把家里的那口专门用来腌菜的八斗瓮洗的发光锃亮;切好的菜,她也要亲自挑到河里去反复洗好几遍,然后再一担担挑回来。

  只见母亲先把洗干净的莲花白在瓮底铺一尺来厚,用手按实,然后铺一层事先用刀面拍破的生姜和适量八角、花椒、草果、香叶、干辣椒等。接着放几块洋姜和几个萝卜,再铺一层莲花白按实后,重新放入相同的调料和洋姜、萝卜。不过,第二层开始,母亲就要给铺好的菜上撒盐了。只见她佝偻着脊背,一手使劲按着瓮里的菜,一手握着勺子,是那样的认真和仔细,像是在制作一件工艺品一样,握勺子的左手一旋一抖的顺着一个方向向瓮里抛洒着盐,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似乎要把她所有的精力和爱意都融入到这菜里。如此反复,一层又一层,直至把所有菜都全部腌好后,在菜的最上面一层,用一个足有二三十斤重的一块干净光滑的鹅卵石压起来,瓮口用一张朔料纸蒙严,四周用绳子绑紧,最后用一个大盖子盖起来,这就算大功告成了。

  据母亲讲,放第一层菜时可以不放盐,因为是最底层,上面的菜被腌出水后就会慢慢往下渗入,最下面的菜也一样有味道,若第一层就放盐的话,最后吃下面的菜时就会太咸进不了口。

  这样一大缸菜,一般要过一个月后才能吃。每次捞菜时,需用一双专用的筷子,顺着石头周围从石头下把菜往出扒,再从石头周围把菜汁上浮起来的菜捞起来——只有被石头压着的菜才更有味道。每捞一次,石头就往下陷一点。所以菜不会向上泛,始终都是被石头压的齐齐整整,菜汁分明。但捞菜也颇有讲究,若是用粘有油或是刚刚捞过面条的热筷子捞菜的话,菜的上面很快就会泛起一层“白花”。久而久之就会腐蚀变味。

  捞起来的菜还可根据自己喜好调人芫荽、味精、辣椒油和芝麻油之类。

  母亲腌制的咸腌菜清爽下饭,香脆可口,既可以下饭,又可以佐酒,若是家里来了客人,捞几块腌好的洋姜或是萝卜,切成条或片炒肉,还可以登上大雅之堂。

  若是到了来年的开春,天气变暖,菜容易变质的话,就需把它全部捞起来,沥干水,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晒干,便成了咸菜干。需要吃的时候,抓一小把在碗里,用开水涨发,加入自己所需的调料或炒或拌,更是别有一番滋味。

  现今,家乡人们的日子已逐渐地富裕起来,每餐都可以吃到细粮了。把自己的粗粮换成大米,隔三差五也吃几回大米饭。而不像过去的年月,人们粮食不够吃,就需计划着一餐粗粮一餐细粮搭配着吃。可母亲每年到了冬天还总是要腌一大缸咸腌菜,这似乎已成了一种习俗,也似乎成了母亲的一个习惯。

  转眼间,我已在南方漂泊数载,习惯了吃大米饭的生活,也吃多了山珍海味,可我总还是怀恋母亲的咸腌菜。因为就是咸腌菜曾陪伴我走过了那清贫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所以,我永远不能忘记它!

  难忘的核桃絮

  提到核桃,人人皆知。但说到核桃絮,并非人人知晓。核桃絮,拇指粗,一匝长,中间有一根芯子,芯子上布满毛绒绒的碎屑,形似松鼠尾巴。

  阳春三月,花开春暖,核桃絮姗姗来迟。

  小时候,每到这个时节,奶奶就会给我挎个篓子,让我去拣那刚刚落地的核桃絮。初次还真有点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那核桃絮既涩又苦。我还以为奶奶让我拣着玩的。不料提回家后还迎来了奶奶灿烂的笑脸。只见奶奶笑吟吟的说:“小嵬子,今天奶奶给你做一个下饭的菜肴,让你尝尝。”我说:“那玩意儿,有啥吃头。”奶奶教训我:“小嵬子,你没有吃过,饥荒年代,我们每到这个时候都会拣上一大篓,可供全家人吃上几天哩……”奶奶边说边捋着核桃絮子。只见奶奶捋去碎屑,只取中间的芯子,我边听奶奶讲着,也在一旁学着捋起来。

  核桃絮做菜,要先把捋好的芯子放入澄清的盐水中浸泡一两天,换清水漂至苦涩味彻底去除后捞出,调入精盐、酱油、醋、生姜、蒜泥、味精、香油,用干辣椒和花椒炝一下,拌匀即成了一碟可口的菜肴,既可佐酒,亦可下饭。吃在口里如同海蜇一样,还会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真是让人不舍放箸。

  核桃絮不仅可以凉吃,而且还可以同肉丝炒着吃。成菜如出水芙蓉,白绿映衬,香气四溢,堪称上等佳肴。每逢这个时节,若是家里来了客人,席间摆一上碟核桃絮做的菜肴,还真让客人品不出个名堂来。


诗歌外二篇 思念家乡的散文 赞美家乡的散文 关于家乡的散文 我的家乡散文 描写家乡的散文 歌颂家乡的散文 散文家乡的小河 家乡的味道散文 热爱家乡散文 家乡的变化散文 散文家乡的桥 家乡的年味散文 家乡的杨梅散文 家乡情怀散文 散文家乡的河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duanpiansanwen/285561/

    上一篇:夏日流年诗歌

    下一篇:一碗沙尘面散文

    热门推荐
    • 一个人以后短篇散文范文(精选7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个人以后短篇散文范文(精选7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优美短篇散文【汇编七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优美短篇散文【汇编七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生命是一场思念短篇散文(通用5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命是一场思念短篇散文(通用5篇),欢迎品鉴!

    • 痴情男人短篇散文范文(通用5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随着时代的发展,散文的概念由广义向狭义转变,并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痴情男人短篇散文范文(通用5篇),欢迎品鉴!

    • 2023年优美短篇散文范文六篇

      散文,汉语词汇,拼音是sǎnwén。一指文采焕发;二指犹行文;三指文体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优美短篇散文范文六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哲理性短篇散文(合集5篇)

      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哲理性短篇散文(合集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名家名篇哲理的短篇散文范文汇总六篇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名家名篇哲理的短篇散文范文汇总六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生活感悟短篇散文(通用4篇)

      朱自清 1948年8月12日,朱自清因病于北平逝世。朱自清,1898年出生,原籍浙江绍兴。1916年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学习。1920年毕业。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生活感悟短篇散文(通用4篇),欢迎品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