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范文(精选五篇)

|教案   |

【www.yin56.com--教案】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大家或多或少都参加过一些主题班会吧。主题班会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自始至终贯穿,渗透着极强的教育性。你知道什么样的主题班会才是好的主题班会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1

【教材说明】:

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

课文的第三、四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这部分内容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潮来时的壮观景象,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形态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

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另一方面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教学重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大屏幕。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观潮》。(齐读课题)教师提问:课文写的是什么潮呢?(板书:钱塘江潮)

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长的一条河流,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二、初步感知“天下奇观”的壮丽与雄奇:

教师介绍:钱塘江大潮气势非凡,那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让人惊心动魄。难怪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汇集了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外游客,他们争先恐后地早早赶到,盼望一年一度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同学们,你们见过那种景象吗?想不想亲眼看一看?老师这里有一些图像,请同学们看看画面,来初步感受一下这“天下奇观”。 看图像(潮来时的画面)。

三、理解课文内容 :

刚才我们在图像上看到的景象书上也有,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去写钱塘江大潮的?(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分别对应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学生通过看书,找出2——3、4——5自然段)

1、学习第2自然段:

那么“潮来前”是否也能算作是天下奇观呢?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体会:人山人海)

2、学习3、4自然段:

看看课文是怎么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学生边默读,边画批)

(1)小组内交流,边读边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全班交流,深入体会。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以下的内容:

出示句子:

①、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A、潮来时是什么样的声音?谁能学学看?

B、就这种声音作者用什么词来形容的?(隆隆)

②、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A、在什么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B、看到白线人们怎样沸腾的,想想看,就这种场面可以用文中的哪个词来形容?(人声鼎沸)重点体会:人声鼎沸

C、齐读这句话,读出那种沸腾的场面。

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A、看到白线拉长变粗,潮水很快地占满江面,迅速向我们奔涌而来,

那气势越来越雄伟,你的心情也会随之越来越激动,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

B、指名读。

C、男女同学比赛读。

④、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A、 “白色城墙”指的是什么呢?

B、同学们,这时你们的心情怎么样?(激动)读到这儿,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⑤、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话作者运用了两个比喻句,从景象和声音两个角度,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大潮的水势之大,来势之猛,真是气吞山河,无比壮观)

3、第3、4自然段主要写什么?(潮来时的景象)有感情的朗读,再次体会潮来时的雄伟气势。

4、学习第五自然段:

我们重点学习了“潮来时”一段,通过学习了解到钱塘江大潮来势凶猛,气势非凡,“潮过后”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潮过后,还能称作是奇观吗?从哪些词句体会出来?(重点体会“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

5、小结:

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潮水变化的?(教师指屏幕启发学生说出由远而近)(板书:远 近)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正像诗人苏轼所说的:八月十八潮,天下第一壮观。

四、学习写法:

同学们,通过这一课的学习,今后我们写景物时要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从颜色、样子、声音等多角度进行描写,并按一定的顺序介绍。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小节。

(2)课堂作业

附:板书设计: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

远:一条白线   隆隆声

观 潮  潮来之时  近:拉长变粗   响声越来越大

再近:如白色城墙  如山崩地裂

潮头过后: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江水上涨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2

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4.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重点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难点

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课前我让大家搜集了关于钱塘江大潮的资料,大家肯定对钱塘江大潮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钱塘江大潮吧。

2.学生交流看到这些资料和图片后自己的感受。

生1:看到这些图片,我感到非常震撼。钱塘江大潮真是汹涌澎湃、宏伟壮观。

生2:钱塘江大潮让我感到震撼,让我感到激动,同时也让我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美。我更热爱祖国的河山了。

3.同学们,我们从图片和资料中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那么,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这种汹涌澎湃的景象表现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潮》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

1.生字学习。

(1)请同学们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圈出生字。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

(3)学生认读生字,教师重点指导易读错的字、易写错的字,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引导学生注意:“阔”是半包围结构,里面的“活”字要写得略窄些;“盼”是左右结构,书写时左窄右宽,左右同高;“逐”是半包围结构,“豕”要写得略窄。

(4)学生书写生字,教师投影学生书写的生字,同步指导。

2.词语学习。

(1)课件出示本课生词,学生读一读。

(2)学生交流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

(3)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词语。如在理解“山崩地裂”时,可以联系上下文去理解。上文提到“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想象画面,钱塘江大潮如同万马奔腾而来,其声势之浩大,有如天地崩裂一般,令人神往而敬畏。

(4)通读课文,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描述钱塘江大潮?

预设:气势磅礴、汹涌澎湃、排山倒海、惊涛骇浪、波澜壮阔等。

(板书:气势磅礴)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

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1: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日期。

生2:我知道了观潮的最佳地点是盐官镇。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

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2.学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大潮的特点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

1.复习生字词,听写。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自查听写情况。

2.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描述这一“天下奇观”的?(板书:时间顺序)

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

1.上节课,我们通过图片了解了钱塘江大潮。这节课,我们就通过文字描述来了解这一“天下奇观”。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预设1:从“自古以来”这个词语中,我知道了钱塘江大潮存在了许多年。

预设2:从“天下奇观”一词可以看出,钱塘江大潮是奇特的、世间少见的景观。

师总结:第1自然段,一句话就蕴含了丰富的信息,“自古以来”,从时间上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由来已久;“天下奇观”则告诉我们钱塘江大潮的奇特世间少有。(板书:天下奇观)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问题)

课件出示:

(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4)教师指名回答,其他学生认真听,并及时进行补充。

师总结:这段文字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具体交代了观潮的最佳时间——八月十八,最佳地点——海宁市的盐官镇,运用成语描写了潮来前的情景——若隐若现、人山人海。

3.赏析第3~4自然段。

(1)放录音,听范读第3~4自然段。

(2)品析第3~4自然段的朗读方法。

师总结:读第3自然段时,语速要略慢一些,声音要稍微平静一些,要把“平静”体现出来。读第4自然段时,语速要快,声音要高亢,要体现出紧张的气氛。

(3)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指名读,全班同学进行评价。

(4)默读并思考:这两个自然段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了潮来时的情景?采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描写?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补充、纠正。

课件出示:

(5)细读第4自然段,找出重点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大潮的。

学生读第4自然段,找重点语句,并在全班交流。

课件出示:

师总结:作者详细描写了大潮的变化:从远处的白线到近处的白浪再到近前的“千万匹白色战马”;声音:“山崩地裂”。这样的直接描写让我们对大潮的认识更加清晰,对大潮的恢宏气势感受得更加深刻。

(6)边读边想象画面,说说你读了这两段文字,对钱塘江大潮有了怎样的新认识?

学生读第3~4自然段,想象画面,并描述头脑中想象的画面。

4.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潮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试着找出重点词语并进行分析。

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霎时”表明时间很短,点明潮涌速度之快。“奔腾西去、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语体现出潮头汹涌,余威犹在。“依旧”写出了“潮前静→潮来动→潮过静”的变化。这段文字更加衬托出钱塘江大潮的壮丽,表达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美之情。

三、总结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了这篇文章,你对景物描写方法有了怎样的认识?

2.这篇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景物的?

学生找关键词,并在全班交流,教师及时引导。

预设:运用时间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从“早上”“午后”“过了好久”这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四、拓展延伸

古往今来,有很多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词。我们来欣赏其中的一篇。(课件出示陈师道的《十七日观潮》)

五、布置作业

1.背诵第3~4自然段。

2.积累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诗句或名句。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3

学习目标:

1.学习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面词语:“宽阔、薄雾、笼罩、沸腾”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段落。

3.有边读这想象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4.感受祖国山河之美,热爱自然景观。

学习重点:

背诵第3、4段,想象潮来时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积累词句。

学习难点:

抓住重点句想象理解“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景象。

学习准备:

1.板书生字词、填空题

2.师生共同收集有关钱塘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学习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我们可爱的家乡有好几千里。如果说我国的长城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观”又是什么意思?(通过解释课题,让学生可以温故知新,产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用教材学的目的)

二、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读准字、读通顺,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2.(出示本课生字词)各种形式认读

3.联系课前收信的资料,引起学习兴趣。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在课前收集的一些图片。(或课文插图)你看到什么了?

师:为什么钱塘江大潮会有这样壮观的景象呢?联系资料袋我们来了解了解。

(生读后再说说)

三、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1.师:刚才图片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描写,在哪儿呀?(课文3、4自然段。)      

2.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学生自由读)

1) 引导感悟下面句子: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心情越来越来激动)    

“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两丈有多高?教师亲自示范朗读,读出壮观的感觉)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让学生自己尝试,在小组内互相对比读,读出雄伟的气势)   

2)同学们读得真好,老师也想读,请你们边听边想象课文描写的壮观画面。请学生评议老师读得怎么样?

3)齐读两个自然段。

四、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1.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2.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生:(在练习纸上填写)(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学生汇报自己听到的词。

3.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4.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5.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五、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1.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

风和浪都很平静。 (风平浪静) 

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

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  

形容气势很大。 (浩浩荡荡)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2.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声鼎沸),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这些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六、谈话引出下节课学习内容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引出壮观

1.谈话,板题。(复习昨天的题解,测试学生复习程度,以便进行后续教学)

2.导入3.4自然段。

二、观看录像,感受壮观

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这一天下奇观。

三、小组合作,感悟壮观

1.谈话激发学习兴趣。

2.合作学习提示:a.你喜欢文中的那一句,为什么?你能把你喜欢的这句话读的让你们组内的同学也喜欢上它吗?b.你在学习中有什么问题,你们小组是怎样帮助你解决的?c.通过小组合作,你都学懂了些什么?

3.组建合作小组

4.组内合作学习

5.反馈合作成果,构建全体读书感悟氛围。

6.引导小组感悟。

a.朗读文中描述大潮的句子;

b.课件展示描述的情景;

c.感情朗读。

四、听听读读,发现作者观潮顺序

1.范读课文,听后练习。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3.齐读课文,感受壮观。

五、思路引导,背诵壮观

1.出示思路提示句子

2.出示音乐、画面,激发背诵兴趣

3.评价: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1.积累词汇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人声鼎沸、山崩地裂……)

2.运用词汇

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 )。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 ),一浪一浪( )。湖水声犹如( ),海堤上尽管( ),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 )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报告)

3.师生共同评价

七、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三次上这课了,因此我在让学生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用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根据课文内容,我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

2*雅鲁藏布大峡谷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

2.感受大自然壮丽奇观,能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学习重点:

读好课文,能理解课文内容,并用自己的话简单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景色。

学习难点:

能概括出大峡谷的景色特点

学习准备

1.搜集有关雅鲁藏布江的各种资料

2.布置预习,过关生字关。

3.准备字典

学习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同学们,听说过珠穆朗玛峰吗?谁来说说?(生答)与这座世界最高峰咫尺相邻的又是天下一大奇观——雅鲁藏布大峡谷。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略读课文。

(从珠峰导入,让学生感知峡谷的位置,从而对文章产生兴趣。)

2.师:齐读课前导语,了解这一课的学习要求。

二、自主阅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提出自学要求,自主学习

小竞赛:A、读准、读熟课文。

B、认读生字词(师出示板书好的生词)

C、我能理解:(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说说自己能理解的新词)

2.思考并汇报每个自然段在写什么。

三、深入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之后请你用课文里最合适的词语完成这个填空: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一个        的地方。(景色壮丽、景观奇异)

2.组合作探究:A、为什么说雅鲁藏布江堪称世界第一壮丽景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B、从‘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大峡谷奇异景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C、根据上面思考的问题,补充下面板书:

(    ):

壮丽景观:(    ):               一个词来概括(          )

(    ):

(     ):                         (            )

奇异景观:  (     ):                         (             )

(      )            (             )

(     ):    (      )            (             )

四、汇报阶段。

(一)集休汇报。

小小解说员:根据板书内容,用自己的话介绍你所知道的雅鲁藏布江。讲给你周围的同学听。

(二)个别汇报

五、作业:

搜集有关自然景观的文章和图片,为交流做准备。

教学后记:

教学时,我始终坚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让学生充分的读文、谈感受。由于本篇文章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学生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整体印象比较明确,并且在我的引导下,从文中找到重点词语来概括自己的感受。在细品课文体会时,我让学生充分的与文本对话,在读文中感受,在感受中读文,就像在品一杯香茶,反复的体会、回味,从中真正感受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壮丽,使学生内心中达到真正的惊叹。通过段落对比,把学生带入语言文字表达的王国中亲自感受和体验,潜移默化把表达方法渗透到学生的心中,这要比直接讲出表达的作用更有效果。创设一个无声音无解说只有美丽画面的情境,就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就能使学生愿意去提取课文内容编写解说词,对学生的筛选文本信息和口头表达能力都是一种提高。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8个生字,会写16个生字。会写“灿烂、白茫茫、竹竿、规律、缝隙、照耀、树梢、静寂”等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理解课文内容,从不同角度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命景观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能用各种喜欢的方式表达感受。

教学准备:

1.查找巴金的相关资料。

2.抄好本课生字词,相关句子。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

1.什么是天堂?(指名回答)

2.( 板书“鸟的天堂”)鸟的天堂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按照要求读书。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想想自己读了课文后感觉是什么?在旁边写上批注。

2.把不理解的地方打上问号。

三、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读课文,在有生字、词语的地方注意纠正读法。

2.谈自己读的感受。

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互相交流。)

四、简介本文作者及课文有关知识:

巴金:本文是1933年作者到广东新会访友时,路过“鸟的天堂”后写下来的。“鸟的天堂”实际是写什么呢?“鸟的天堂”实际是指大约有500年树龄的一株大榕树,它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

五、 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是怎么去“鸟的天堂”的?去了几次?每次去的时间有什么不同?第几次才真正见到“鸟的天堂”?

2.哪些句子最能表现作者的感情,用笔画下来。并说说表达了什么感情。

六、 学习生字

1.指名读词读字。

2.指导书写难写的字:桨(奖)耀、隙

3.抄写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词导入:

1.听写写过的生字。

2.出示幻灯,点名学生读生词。

二、学习10——14自然段

1.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金先生去了几次鸟的天堂?第一次看到了什么?第二次看到了什么?

(第一次看到了大榕树,第二次看到了真正的“鸟的天堂”) 

师:鸟的天堂究竟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我们一起去看一下。读读第10——14段落想想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鸟的天堂的景象。

生自由读课文

2.12—13段写出了“鸟的天堂”什么特点?(鸟多、活泼可爱,)你是从哪些地方感悟到的?(自由发言)  

3.当学生读到“应接不暇”一词时,问:这个词是什么意思呢?(“群鸟纷飞让人的眼睛看不过来。)

用“应接不暇”说一句话:小明把他收集的许多卡通图片都拿出来给我看,我眼睛真是应接不暇。

4.这两段主要应读出它的什么特点来呢?(热闹)对,这就是它的动态美,这一段主要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让我们一起来读出它的动态美。   

(引导读“有的…有的…有的…”和“一只画眉鸟…那歌声真好听…”读出鸟的可爱;引导读“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和“眼睛应接不暇…”读出鸟的多。)

5、师:这一只小鸟在兴奋地叫着,它可能在说什么呢?(可能在说,我在这里真快活。)

师:假如你就是这里的小鸟,你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呢?(生各抒已见)

让我们回到课文的前一部分,将自己的视角往小鸟生活的环境——大榕树身上聚集,就知道了。 

三、学习第一部分:(课文7-8自然段的内容)

1.自由读7—8段落,找出小鸟会喜欢这个地方的理由。(在7-8自然段有关句子旁边写上批注,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讨论交流,小鸟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班级交流。(树大、美)

A、当学生讲到树大的特点时问:从哪些句子看出树大?出示句子:我有机会看清经的真面目……不可计数。(从“一株”、“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你体会到什么?)

B、当学生讲到树美时问:从哪些句子看出?(出示句子:“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在颤动。”)从“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和 “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从“新的生命在颤动”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讨论;(联系上下文理解。原因可能是:①树叶多,小鸟扑翅膀时动;②“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③有风吹过。)

C、你还有哪些不能理解的地方吗?说出来讨论讨论。

(生可能提出:大树为什么会卧在水面上?)

课后练习:五个“鸟的天堂”为什么有的用上了双引号,有的没用?

D、这么美,这么大的树,我们怎么才能读出来呢? 

指名读7-8自然段。评价: 读得怎么样?想不想听老师读。

教师读,读得怎样?读第12-13自然段时我们要求读出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两个自然段应该怎样读呢?(读出它的静态美——这个是难点,我配合柔和的音乐让学生跟读)

E、齐读。

四、扩展训练(一)——学写广告语

1.同学们读得很好,假如你是一只小鸟,看到这么美的一棵大榕树,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不想把这种感受告诉给你的同伴呢?

现在,老师想让你以小鸟的身份,给大榕树写一句或几句广告词,让你的同伴知道这里很美。

2.学生写广告词。

3.互相交流。

五、扩展训练(二)——设计板书

1.师同学们写的广告词真美,让老师有一种成功的幸福感。但是,你们看,老师这节课黑板上忘记写什么了?

2.请大家根据上节课的板书为老师设计板书。

3.学生设计,组织交流。

板书:

3、鸟的天堂

远:大榕树

近:鸟的天堂

六、 这么美的地方,为什么会有这么美呢?

1.学生自由发言。联系环保意识谈。

2.小结课文。

七、作业

1.摘抄本课的好词佳句。

2.背诵自己喜欢的课文段落。

3.选作:根据课文描写画一画鸟的天堂。

教学后记:

小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加深感悟。我通过让学生反复诵读,获得课文内容,初步认识后,借助电教手段播放了“鸟的天堂”录像,把学生带进一种特定的评议环境中,学生神情专注而投入,随后让学生看着早上没有鸟的这一棵大榕树,启发学生想想说说,“百鸟欢闹”是一幅怎样的情景。

4*火烧云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特点。

教学准备:火烧云颜色的图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起兴趣。

1.师出示火烧云的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什么?

2.出示课题的图片,今天我们学习第7课"火烧云"

3.关于火烧云,你知道一些什么呢?

4.你想再从课文中知道什么呢?

二、初读,感知内容。

1.自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音。

2.你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4.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5.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6.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7.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

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3.想象,知识升华。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五、布置作业

完成《指导丛书》第三课

板书设计: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4*火烧云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教学后记:

本文注意锤字炼句,有时一个字,就含不尽之意。比如“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一句,一个“烧”字,道出了火烧云的范围之大,气势之宏,色彩之艳。文中还用了很多叠音词,如‘笑盈盈”“红通通”“金灿灿”“偏偏”以及“跑着跑着”“恍恍惚惚”等,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感,而且形象地描绘出火烧云的色彩、形状变化及人物的情态。所以,我在教学这篇课文的时候,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火烧云的红和“烧着”了整个天空后颜色之“变”:一会儿红通通,一会儿金灿灿,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白,一会儿葡萄灰、梨黄、茄子紫等等,还有叫不出名的颜色;之后是写火烧云形状之“变”:一匹头南尾西跪着的马只两三秒钟便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却不见了。看的人正在找马的尾巴,马又变模糊了,来了一条大狗,后面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大狗小狗都不见了。又来了一头大狮子,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采取不同方式的读,加入图片让学生欣赏,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火烧云乃至自然景观的喜爱。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练习修改习作。

3.能一边读课文一边想画面,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体会作者生动的描写,体会怎样才能把句子写形象。

4.积累对联,想想上联和下联两联字相同,意思却不同的趣味语文,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及优美的诗句。

5.积极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

课前准备: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发现大自然的美。(如:阅读这类的文章,查找图片、影像资料,去游览一处自然景观,和家人一起通过图片、照片等回忆自己观看过的自然美景……)

教学时间:五课时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第二课时:习作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习作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第五课时:词语盘点  趣味语文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一、导入:

师:有人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是啊,峭壁深渊、怪石云海当然神奇,风雨雷电、花鸟虫鱼等平常的事物也有令人称奇的地方。让我们交流一下我们各自了解的自然景观吧。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我们这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学生各自介绍自己课前是通过何途径认识大自然的奇妙。 (先小组交流,再推荐一名同学向全班介绍。)

2.展望资料,并具体介绍一下自己了解到的大自然奇观。

(要求:讲清楚景观的奇特之处,可以结合图片资料,有顺序地描述奇妙之处,以及形成的原因等。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先模仿《观潮》来写。)

3.课堂互动。(听了别人的介绍,可以提问;可以补充;可以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

4.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五、延伸拓展:

希望同学们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

第二课时(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师:这一段时间,这个单元的课文让我们的视线始终停留在美丽的大自然上,通过调查,我们不仅了解了自然景观的环境状况,你一定想把它记下来是吧,那么,这节课我们就在上节课口语交际的基础上,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写一篇习作。

2.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1)回想自己游览过或了解的一处自然景观,并查找有关的资料,进一步对这处景观进行深入的了解。(从身边或亲身经历的景物入手,学生可以更好的进行写作。)

2)此处景观可以是名胜也可以是身边的景物。

3)想想这处景物的奇特之处,你是如何发现并细致观察它的奇特之处的?

4)你要按怎样的顺序来写此处景观,重点写什么?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1.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2.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课时(讲评、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重点指出学生不足,结合课文中相似的句子进行讲解,并且让修改的学生说出为什么错,错在哪里,怎么改,做到当场落实当场解决问题。)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学生自己阅读“我的发现”中几个人物的对话,理解人物的对话。

2.说说你从中发现了什么,你和小林、小东是否有同样的感受。

3.归纳发现的内容:

1)阅读文章,要学会边读边想象。

2)走入文章所描写的情景,想象文中所描绘的情景。

4.让学生从第一组课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边读边想象,对比看是否有和小林、小东所说的那种感觉。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文章,也可以教师朗读一篇优秀文章,学生再次练习如何边听边看边想象。)

5.课后练习:用边阅读边想象的方法阅读文章,体会阅读带来的乐趣。

二、日积月累

1.读读认认

(1)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

(3)小组比赛,说说发现了什么?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诗句。

(2)指名读

(3)想一想:五组诗句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景的,并且每组中都有联系)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引导背诵:抓住诗写的对了特点

(6)抄写诗句。

三、作业:完成《指导丛书》的“阅读”。

第五课时(词语盘点  趣味语文)

一、趣味语文

1.自读“趣味语文”一,思考讨论:这副对联应该怎样读?意思是什么?(交流)

启发学生像这样有趣的对联还有很多,课后可以多积累。

2.试读“趣味语文”二中的五个字的各种读法,体会不同的意思。

二、词语盘点

1.读读写写

2.读读记记

3.听写词语

(强调学生的书写,指导个别学生进行错别字训练,做到不能有错字别字。)

三、作业:完成《指导丛书》的“园地一”。

教学后记: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4

观潮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16个生字:潮、称、盐、笼、罩、蒙、薄、雾、昂、沸、贯、旧、恢、屹、鼎、崩。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3.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教学准备:

1.有关钱塘江大潮的图片或录像。

2.搜集、查阅有关潮汐、潮汛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见过潮起潮落吗?在哪儿见过?

2.世界上涨潮的地方不计其数,其中不乏着名的潮水。然而像我国钱塘江大潮那样雄伟壮观,千百年来令人赞叹不绝的,却不多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见识见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共同感受江潮那气势磅礴、雄伟壮观的景象。(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把不会读的字词标出来。.学习本课生字词。教师指导字音、字形。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思考:

(1.)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2.)看看有没有自己不懂的或认为重要的、需要提请大家深入理解的问题。

(3).师生共同讨论:为什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三、学习第1、2自然段。

请学生起来读1、2自然段,思考:潮来前钱塘江是什么样子的?前来观潮的人们是什么表现?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

二.深入理解,学习第3、4、5自然段。

1.齐读第3、4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语句画下来,读一读,仔细体会。

2.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这是本课的重点,应从钱塘江大潮的“声音”和“形态”两方面着手,引导学生朗读课文,展开想象,仔细品味,反复赏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鼓励学生读出天下奇观的气势,读出观潮人群的惊奇。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4.请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思考:潮头过后江面是什么样子的?

三、理清顺序,注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1.作者通过描绘潮来时的声音和样子,让我们深深感受到钱塘江大潮不愧是祖国山河中值得骄傲的天下奇观。同学们能不能再看看课文,抓住关键词,把潮来时的形态、声音及人们的反应用图表等形式表现出来,设计一份板书。(鼓励学生采用多样的、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写在黑板上。)

2..看看你们设计的板书,仔细思考,发现了什么?(可发现作者的观察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可发现作者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可发现作者观察的另一特点,即:观察抓住变化。甚至学生也可以说他发现了潮刚刚出现时作者写了人们的反应,可潮来到人们近前,最壮观之时,却未写人们的反应等等。)

3.反复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再根据自己设计的板书,尝试背诵。

四、作业:创设情境,写一写。

假如你是电视台小记者,请以课文为蓝本,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写一段解说词,练习观潮“现场直播”。(讲解、报道可按江面平静——潮水涌动——潮头西去的顺序;也可按人群昂首东望——人群沸腾起来——人群欣赏余波的顺序;还可只讲解其中的一个片断。但都要突出钱塘江大潮“天下奇观”的特点。)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理清文章顺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借助词典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

4. 学习作者抓特点、按顺序描写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三、四自然段,积累语言。

2.重点理解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重点语句,想象钱塘江大潮的壮观。

三、教学准备:课件、教案、视频图片。

四、教材分析

教材特点:

文章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紧紧围绕着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这一特点,按时间顺序写出了江潮来前、来时及退去后的壮观情景。

文章在表达上主要有以下特点:

1.课文按时间顺序(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叙述。

2.写“潮来时”由远及近的表达顺序。

3.这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用词生动,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文章选编的目的

一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奇”,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是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并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五、教学方法:

教法:讲授法、点拨法、情景教学法。

学法: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学习形式,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分组讨论法、朗读法、勾画圈点法,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六、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问:你知道什么是潮吗?

(大江大海不仅有风平浪静的时候,有波涛汹涌的时候,还有由于月亮和太阳的吸引力的作用,水面会发生定时涨落的现象,这就叫作“潮”。)

2. 一位曾亲眼看见潮水涨落的人,把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板书“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观潮》。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请问课文中“潮”指的是哪的潮?

钱塘江大潮。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

知识扩展

出示钱塘江出海口图片,结合图片介绍钱塘江潮的情况。

师: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的出海口所处杭州湾是喇叭状,越往里越窄,涨潮时,大量的海水从宽达百公里的江口涌入,受越来越窄的河岸约束,形成涌潮。涨潮时带进的泥沙常年累月的淤积在江底形成沙坎,潮水又受到进一步阻拦,后浪推前浪,波涛汹涌。加上春秋之交,海风推波助澜,因此,钱塘江出海口激起巨大的波涛,形成高高的水墙,潮位最高达9米多,这就是有名的钱塘江大潮。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第一课时 观潮教学设计优秀教案一等奖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fanwen/717299/

    热门推荐
    • 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教案(通用5篇)

      河水即河里的水。它含有碳酸盐、硫酸盐及钙等溶解物,与海水不同,海水主要含有氯化物和钠。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小班语言甜津津的河水教案(通用5篇),欢迎品鉴!

    • 部队四反警示教育教案范文(精选五篇)

      部队四反:反渗透、反心战、反策反、反窃密。深入体会四反教育活动的意义,争做一名合格的军人。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部队四反警示教育教案范文(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大班幼儿防性防侵害教案汇编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大班幼儿防性防侵害

    • 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班美术活动教案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中班音乐活动夏天的雷雨教案集合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中班音乐活动夏天的雷雨教案集合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幼儿园科学《各种各样的豆子》教案【三篇】

      豆子(学名:Holboellia latifolia Wall )是豆科八月瓜属植物。双子叶植物的一科,木本、草本植物都有,如“紫檀”、“槐树”、“黄豆”、“绿豆”、“红豆”、“豌豆”、“落花生”等,日常统称豆类植物,亦指这些植物的种子:豆。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幼儿园科学《各种各样的豆子》教案【三篇】

    • 爱说普通话小班教案(锦集3篇)

      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爱说普通话小班教案(锦集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关于五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五篇】

      晚清时期涉及来华传教士和教会的案件。19世纪30年代,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严禁外国人在中国传教。各国教会不顾禁令,派遣传教士进入内地。传教活动被纳入列强治外法权保护范围以后,传教士进入内地,常常与中国的习俗和法律发生冲突。在教徒与非教徒。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关于五年级数学渗透德育教育教案【五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