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全世界都有语言退步的问题

|空间名字   |

【www.yin56.com--空间名字】

  诗人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

  很多人都记得那首名为《乡愁》的现代诗,那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结束语曾萦绕在无数人的心头。即使今天,年轻人早已不看诗歌,但提起余光中的名字,他们仍然会说,知道,就是那位写《乡愁》的台湾诗人。

  古都西安,繁华之中不失厚重之气,余光中的到来则为这座古城增添了诗意。尽管30多年前就写过关于这座古都的诗作,他却是第一次踏上西安的土地,或许正是基于此,此次文化之旅的主题被定为“忆长安,话乡愁”,活动日程也被排得满满当当。5月19日上午,他为此次活动的主办方西安于右任故居纪念馆揭幕,下午到当地大学做讲演,晚上则接受了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的独家专访。在记者面前,84岁的余光中“雪满白头”,略带倦容,交谈中语速缓慢沉稳,但聊到高兴处,他会情不自禁地挺直脊背,手势不断,妙语连珠,镜片后的双眼神采奕奕。

余光中:全世界都有语言退步的问题

  “乡愁不是纯地理意义上的,也包括时间、历史、文化”

  有人曾用“游子诗人”来形容余光中。他祖籍福建永春县,1928年出生于南京,21岁离开大陆前曾是金陵大学和厦门大学外文系的学生,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第二年赴台,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此后20年里,他游弋在中文与英文之间,游刃于学术与写作之间,游走于中国与海外,但内心的思乡之情却始终无法排解。

  “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还没有结束。我在台湾觉得根本没有可能回大陆了,心情非常黯淡。”这段时间,他创作了大量思乡题材的诗歌与散文,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写于1972年的《乡愁》。酝酿多年的感情喷薄而出,在20分钟内写成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多年后,两岸关系解冻,《乡愁》被收录进大陆的语文课本,烙印在一代人心中。余光中曾无奈地说:“我一生光是诗就写了1000多首,可是你们看到的永远是《乡愁》。‘乡愁诗人’给了我鲜明的面貌,也成了将我简化的限制。”

  直到现在,乡愁或许已纾解,诗人身上的符号却依旧。余光中极少用名片,因为《乡愁》就是他在大陆的名片。

  环球人物杂志:您20岁发表第一部诗集,但为何上大学时没选择中文系,而是读了外文系?

  余光中:西洋文学也是文学嘛。我中学时代是在四川度过的,那里交通很不方便,又在抗战,不是想去哪里游历就能去的。我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怎么一回事,所以非常向往外国,向往西方,考大学时,就选择了外文系,觉得这样可以离外面的世界更近一些。

  环球人物杂志:您早年回不了大陆,却在台湾写了很多关于汉唐、长安的诗,写秦俑、李广、王昭君、李白,创作冲动来源于哪里?

  余光中:当时我读古人的诗,尤其是唐诗。李白、杜甫、杜牧的诗,还有辛弃疾的词,里面写到长安的太多了,“长安不见使人愁”、“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都会勾起思乡之情。

  环球人物杂志:今天回头看当年那些思乡的诗作,会有什么感想?

  余光中:那些诗作都是几十年前写的。《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我才40岁出头。写李广和写王昭君的诗是30多年前了。我1992年第一次回大陆,到今年也整整20年了。

  我是南方人,离开大陆前从没到过北方,直到1992年回大陆才第一次去北京,后来又去了东北。但我发现,怀乡并不局限在某一省、一县,因为读书人有历史感、文化感,所以乡愁不是纯地理意义上的,也包括时间、历史、文化。

  环球人物杂志:诗人往往要具备浪漫的情怀,生活中的您浪漫吗?

  余光中:(笑)很难说。我的太太和4个女儿说,我有时候挺浪漫,有时候也难说。毕竟生活中,琐碎的事很多。我算是理智和情感比较平衡的人。

  “你有乱写的自由,人家就有不看的自由”

  余光中的文字有着独特的魅力。他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写李广,“两千年的风沙吹过去/一个铿锵的名字留下来/他的蹄音敲响大戈壁的寂寂”。有评论认为,余光中的诗兼有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的精神,“比喻奇特,韵律优美,节奏感强”。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现在的大陆诗坛有没有关注?

  余光中:大陆诗坛现在有小众化的趋势。北岛、舒婷之后,产生了很多诗派。我知道有些诗人大家很向往,比如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很有名;顾城很不幸,诗写得像童话一样,他的悲剧大家觉得非常遗憾。跟我最熟的是四川的流沙河,可惜最近他去讲庄子和文字学了,不再写诗。现在除了专门的诗歌刊物,不大有地方能发表诗作,读者也不多,应该想办法扩展诗歌的影响力。诗不一定要写得很流行,可是要写得浅出,当然深入浅出是最理想的。

  环球人物杂志:在上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都出现过诗歌以及纯文学的“黄金时代”。

  余光中:因为当时网络还没有出现,社会上小众的东西还没有现在这么多。那时大陆出现了伤痕文学、朦胧诗等,出了一批人才,北京的《诗刊》发行20万份,成都的《星星诗刊》发行10万份,现在都不可能了。在台湾也是,上世纪80年代,文学书很好卖,诗集也都卖得很好,现在买的人少多了。

  环球人物杂志:很多人表示看不懂现在诗人写的诗歌。

  余光中:看不大懂这点不能全怪读者,恐怕一半以上要怪诗人自己没写好。没写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你的表达力不够、力不从心,写出来的东西人家看不进去。你有乱写的自由,人家就有不看的自由,那活该啊。所以我一方面觉得读者应该耐心好好读,另一方面,诗人也应该好好写,不要老写自己心里想入非非的东西,盼望读者来迁就你。

  环球人物杂志:有种很悲观的说法是“诗歌已死”,您怎么看?

  余光中:这个问题不但中国和华人世界如此,英美也有。后工业时代的人们对母语的了解比较差,还有一点就是重实用,所以出了很多科学人才,但也不是科学家,而是科技专家。像乔布斯,他的贡献是科技,而不是科学。所以全世界都有科技进步、语言退步的问题。

  “政治的干扰过去之后,经济的干扰又来了”

  在诗人的身份之外,余光中也是一位散文家、翻译家、评论家,除21本诗集外,他还出版过11本散文集、5本评论集和13本翻译著作,他因此称自己有“四度空间”。近年来,他又开始写游记,其中很多是关于大陆的见闻。余光中还是一位学者。1959年,他获得美国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先后任教于台湾东吴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湾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他还曾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现在则是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读您几十年前的一些作品,仍能产生愉悦感。您认为好的文字对社会、对人们的精神世界能产生哪些积极影响?

  余光中:说到好文字,其实就是说好的作家。好作家的重要性在哪里呢?就是母语到他的手里,能够保持活力、保持弹性、保持想象力。这是最重要的。

  当代作家如果母语用得好,可以让文字的意义更丰富,或变化得更巧妙。比如说一个家伙“不学无术”,是骂人的,而说他“不学有术”,就骂得更凶。像我来大陆,人家送我好多礼物,我回去带不了,怕超重,就想到一个成语,“急重难返”(积重难返)。再比如讲一个人早上还在欧洲,晚上就在美国,“欧风美雨”,稍微变一下角度,就变成了新的东西。所以,如果能有三五个大家,再有三五十个一流的好作家,一种语言就可以保持活力、弹性和想象力。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后辈文人的影响很大,在创作方面有什么建议?

  余光中:要做一个中国作家,一定要熟悉两个传统,一是中国古典文学,《诗经》以来的大传统;另一个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小传统。在大、小传统之外,如果能加上外国文学的修养,当然是更好的。这就是我的3张王牌。

  环球人物杂志:现在大陆年轻人的古典文学功底不如过去了,台湾的年轻人在这方面怎么样?

  余光中:也好不到哪儿去。读中文系和历史系的人好一些,其他专业的学生对文言的了解很不够,因为课外读物不够。我读中学时,课外读物是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读久了就读通了。现在年轻人的赏心乐事太多了,他们读的是《哈利·波特》、《达·芬奇密码》,还可以看电视、上网、读漫画,分心的事情太多了。

  环球人物杂志:您觉得两岸三地的文化有什么共同点和区别?

  余光中:共同点是使用母语中文,但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比如香港的白话文受方言影响,不但用语不同,文法也不同;台湾本来把国语推行得相当普及,但因为后来意识形态本土化,又开始强调方言。其实世界上没有台湾话,只有闽南话。所以台湾和香港都有方言的问题在里面,但无论怎样,秦始皇的“车同轨、书同文”还是有必要的。大陆吃亏在各种运动对固有文化的伤害很大,如今政治的干扰过去之后,经济的干扰又来了。现在是管理学院的教授最出风头。大陆在政治上、经济上都可以再改善,给人文更多呼吸的机会。

  “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里就有传统”

  余光中是一位“乡愁诗人”,他的对故土的诗意写照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他也是一位曾游弋于西方文学殿堂里的“浪子”,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时代,笔尖所染,不是希顿克灵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但上世纪80年代后,余光中开始认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

  环球人物杂志:有人担心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会逐渐丧失、割裂,您有这种担心吗?

  余光中:当然担心了。现在出国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些留学生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十分了解,很容易受海外各种主义、理论影响。但从另一方面看,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也有积极意义,应该兼容并蓄,吸收其精华。

  环球人物杂志:您对中国文化在国外的传播怎么看?

  余光中:很多人现在很高兴,说洋人拼命学中文。其实并不多啦,加起来有几千万吧。而且这些会说“你好”、“谢谢”的洋人也不见得就能传播中国文化。只有当那些外国人的中文好到一定程度时,才能吸收中国文化。仅知道吃北京烤鸭、喝酸辣汤,离了解高级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还远着呢。

  环球人物杂志:在今天应该如何发扬中国文化?

  余光中:要保存中国文化,不能仅仅复古。比如,小孩上小学就读《三字经》,不一定能学到什么。要有弹性一些,从老师训练起。纯粹的复古不见得能振兴,甚至不见得能保存文化,因为传统不仅是在博物馆里,我们每天的生活方式里就有传统,人与人之间彼此尊重、信任、宽恕,这些都是文化传统。

  环球人物杂志:在传统认识中,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中庸、宗族观念,等等,就是儒家文化的精神内核。您认为,在当代社会,这样的文化精神依然适用吗?会变吗?

  余光中: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因为文化与政治、经济制度是挂钩的,只有科学相对更普世化一些。对这个问题,一个国家的思想、文化领袖应该好好讨论一下,比如儒家的什么东西现在已经不可用、不合理了,我们应如何改进?西方有什么好的,赛先生(科学)是不请自来,谁都愿意用,那德先生(民主)又是怎么回事?都可以好好讨论。


全世界有几种语言 全世界语言约有 余光中散文语言特点 全世界有多少种语言 余光中的名句有哪些 余光中的诗歌有哪些 全世界语言排名 全世界通用语言 全世界语言种类 全世界最好的语言 余光中的诗有哪些 余光中诗集 全世界的语言有多少种 余光中简介 余光中逝世 余光中作品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wangmingmingzi/654129/

    热门推荐
    • 关于神舟十一号的作文分享

      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搭载着航天员景海鹏和陈冬飞向浩瀚宇宙,将与等候在太空的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交会对接。  今天,我坐在电视机前观看了神舟11号飞船发射的整个过程。  发射卫星

    • 议论文范文《成长需要风雨》

      成长的路上并非一帆风顺,总要经历一些挫折,才能让人成长。正如天空并非一直是晴空当头,有时也是乌云满天,或者倾盆大雨,只有这样才能见证后面的美好。  ‘不经历风雨,又如何见彩虹。’人生便如这样,没有风吹

    • 议论文

      蛹挣扎着臃肿的身躯,忍着钻心的痛,要摆脱那狭小的空间,终于,破茧而出,翩翩飞舞于万花丛中。丑小鸭拖着疲惫的双脚,拼命地向前跑,要逃脱后面丑陋带给它的追打与欺辱,跑啊,跑啊,跑到了湖边,平静的湖面却倒映

    • 《从开始到现在》歌词

      亲爱的小伙伴们,昨晚《我是歌手4》第二期的比赛大家看了吗?比赛还是一如既往的精彩,小编最喜欢黄致列欧巴了,在第二期,黄致列第二个出场,演唱了一首张信哲的歌曲《从开始到现在》,很好听哦,很多观众都感动落

    • 游民乐园作文

      今天我们快乐作文的同学和老师一块去民乐园玩,看一看春天的美景。  我们戴着白色的帽子,唱着欢快的歌,排着整齐的队伍,迈着轻快的步伐,秩序井然地来到我们期待已久的民乐园。  我们穿过马路首先映入眼帘的是

    • 给自己多一些什么作文

      (一)  小时候,我总会因别人的一句赞美而兴高采烈,因别人一句指责而心灰意冷。记得读四年级的时候,爸爸当时告诫我:不要让他人左右你的情绪,你要时常赞美自己,觉得自己是最美的,最棒的。爸爸的话,一直让我

    • 每次都想呼喊你的名字歌词

      听赵传唱歌,我们总是能够感受到一种真诚,赵传用一腔诚意直接的表达,直抒胸臆。一次次呼喊心中惦念的名字,摇滚老炮儿赵传再次用其四两拨千斤的立体唱腔,唱响听者心底最动容的情愫,传哥,摇滚不死。  每次都想

    • 每一个粽子都是爱的包裹作文

      桃红,杏黄,艾草清香转眼又迎来一年的五月。寂静的空间,无声的夜,思绪在这悠然夜飞扬。每一个事物,每一个日子,每一个季节,每一个节日,都会因为一个人或者一件事情而变得格外生动或者格外温暖。  在这个草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