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草书

|标准答案   |

【www.yin56.com--标准答案】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
篇一:中国书法草书

  书法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一颗光辉灿烂的明珠 ,是世界艺苑中一朵独放异彩的奇葩。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草书字帖,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欣赏: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1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2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3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4

  中国书法草书字帖5

  草书的表现主义:

  张旭字伯高,唐开元天宝年间(713-756)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官至今吾长史,故世人又称张长史。张旭平生嗜酒,性情放达不羁,往往酒醉后一边呼叫一边狂走,乘兴而挥毫。画史上记载,他曾经用头发濡墨书写大字,当时人们叫他“张颠”。

  张旭的狂草左驰右鹜,千变万化,极诡异变幻之能事。韩玉涛先生认为可将其归纳为三个特点。其一为“狂”,写起来一气呵成,始终一贯,保持一种气势,满眼是“意”,“无惜是非”。其二为“奇怪”、“变态”。如“游云千万朵”,变幻莫测,下笔结体,都不易捉摸。第三个特点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悦”、“可媚”,摈弃妍美、纤弱的病态,而产生一种岩石压顶之感,“观者对字,若‘逼利剑之锋芒’,感到‘肃然巍然’”。张旭的草书虽狂虽草,但不失法度,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因为他的楷书亦有相当高的成就。张旭传世的作品不多,可见到的有《肚痛贴》、《古诗四帖》等。

  另一位狂草大书家怀素。字藏真,俗姓钱,潭州(今湖南长沙)人,幼年便出家当了和尚。他比张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张旭和颜真卿的影响,幼年学书,十分刻苦。“笔冢墨池”的成语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书法热情奔放、豪迈恣肆,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当时的诗人李白、钱起等都有赞美他书法的诗篇。韩*F在一首诗中写道:“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把他的字与张旭字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笔画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怀素在《自叙帖》中有“奔蛇走虺势八座”、“寒猿饮水撼枯藤”的诗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为贴切。

  在中国古代书论中,不论是对篆、隶、行、楷,还是对草书的论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观或某些现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读者要靠一种生活感受、生活经验去领悟,才能欣赏和理解。书法实在是一种很玄奥的艺术,尤其狂草,书写者往往是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读者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这其实正是一种表现主义艺术的特点,狂草产生于唐代,当时的绘画基本上属于工笔重彩的表现形式,范山模水,描眉涂目,都须凭藉理性在较长时间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吴道子那种带有表现主义成分的画法,也终归要受到物形的限制,并不是能够完全放开来的。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这恐怕是表现主义书法产生的主要缘由。

  在张旭和怀素以后,历代都有草书大家出现,如宋代黄庭坚、明代祝允明、徐谓、王铎,清代傅山,现代林散之等。每一书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融进了自己的个性。

  
看过“中国书法草书字帖”的人还看了:

中国书法草书大全
篇二:中国书法草书

  草书比行书又进一步简化,称“一笔书”。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中国书法草书,希望你们喜欢。

  中国书法草书大全欣赏:

  中国书法草书1

  中国书法草书2

  中国书法草书3

  中国书法草书4

  中国书法草书5

  草书的分类创作:

  草书比行书又进一步简化,称“一笔书”。它有楷书的骨架,但已经“删繁换复笔速带”字的结构,和形态都有着极大的变化。为了运笔简洁方便,加快书写速度,它采取了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类,把楷书多笔画结构,简化成最简便的少笔画结构。如“言”旁,楷书七笔才能完成,草书简化为一笔写完。又如“帰”字,楷书为18笔,草书三笔即可,如此等等。因此,字的形体和结构都因草化而完全改变了原来的面貌。把多笔画的符号变成少笔画的符号。

  第二类,把楷书重复的同类笔画损省,如“丽”“辛”字。

  第三类,虽然没有把楷书笔画减少,但通过笔画之间的连带变形,以便于笔锋运行。如“戒”字的草写。

  通过以上三类的变化,书写起来就方便简捷,快速流畅。孙过庭的《书谱》说:“草类流而畅”。它给草书的笔法带来了特点,改变了楷书的逆入平出,顿笔回峰等笔法,采用抡笔入笔,曳笔出笔;或带上一笔的笔势连下一笔画,或以附钩连带它画的笔势,或和牵丝实连,或是笔意不断。草书运笔不能完全采用速笔管带,一味的圆转回环,而是要点画和回环相结合,点画的抡笔,曳笔出锋和使转相结合。即孙过庭所说:“草以点画为性情,使转为形质”,才能达到既有骨法哟哟圆转流畅。所以,凡是点画的起笔,收笔之处,大多都是抡笔入锋,曳笔出锋,出现转折棱角;凡是和点画连带圆转环曲之处,用笔大都中锋藏锋,笔画圆转流畅,使草书具有刚柔结合的美。

  草书笔锋运行的方向,要根据笔画的去向随时转换,使笔锋和笔画去向一致,始终保持同一方向,环转时才能做到中锋藏锋用笔,线条才能圆浑流畅,筋骨俱备。

  草书随笔画减少,写法简便,但书写要求规范得法,不能随意杜撰。有许多字差别极微妙,如一不留心就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写成别的字。如“会”和“念”,“近”与“息”,“所”和“取”等等。

  草书的同一字,可能有多种写法,如“顿”“墨”等字,在学习时都应掌握。这样,在一幅作品中碰到几个相同的字时写法就有变化,减少雷同。

  
看过“中国书法草书大全”的人还看了: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大全
篇三:中国书法草书

  草书的成熟是书法由实用转化为艺术的标志,具有外形美、意境美等多种审美特点,它通过以汉字形态为表征的高度抽象的线形审美,表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人文历史积淀和源远流长的艺术美学价值。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书法草书字体图片大全,希望你们喜欢。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大全欣赏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1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2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3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4

  书法草书字体图片5

  草书书法节点的定义

  “草书书法节点”的定义:凡在汉字草书笔画的运笔当中,在突然改变运动方向时形成之点,凡草书运笔节奏突然减缓并转动(扭动或者旋转)笔管略加停顿之后加速离去前形成之点。所谓书法节点,就是保证在使转的时候始终保持中锋运笔所产生的规范形态的名称。节点是草书审美的关键亮点、看点,也是草书骨力的表现点。

  诸公伟先生的《草书》一文提到草书美在“点画线条的形象美、骨力美与神韵美。”南朝齐的着名书法家王僧虔说:“书道之妙,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草书的亮丽之处首先是神采,其次是形质。而是要二者兼备方可追随古人,超越古人。孙过庭也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结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

  学习草书必须知道的20条

  1、笔墨纸、燥润查。

  首 先选好笔,其次调好墨,再就是用什么纸。(1)笔:分长短锋,羊狼兼毫等,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一般讲使用长锋狼毫笔较好,易墨迹沉凝坚挺,形成沉稳之效果(解决软飘滑)。(2)墨分五色,和运笔速度、笔头含墨量多少息息相关。“燥”是指笔头含墨量少,写出的点画墨色干渴。“润”是指笔头饱含墨汁,写字会 出生动墨韵效果。(3)纸分为绵料、净皮、特净皮。还有染成黄色班纹,或金银片或金银粉的。不同的纸吸墨程度不一样。因此创作前要进行验证,以掌握笔墨纸特性,做到心中有数。

  2、纵首字、异起画。

  (1)首纵行(行列区别解释)之首字,下笔要厚重且与尾字要在同样中轴线的位置。(2)行与行之间的首字要起笔各异。如……(3)每一纵行首字不能都是湿笔,否则头重脚轻、也不能头轻脚重。

  3、多藏锋、少尖耍。

  “藏锋包其气,露锋纵其神。”藏锋和用力,其墨迹沉凝浑厚,不尖不弱。给人以醉贵妃那种含蓄美。它书之笔意,草书要无所不悟。但要注意连字接笔处不要出尖。

  4、虚实笔、提按洒。

  用笔的虚实不等于运笔的轻重。虚实、轻重之间不可分割,但也有区别。如:虚起笔、实起笔……提按是一种上下起伏的运动过程。太轻则浮,太重则沉。提者上也,按者下也。收有虚实顺逆。

  5、有顿挫、转快雅。

  (1) 线条的美在于有节奏有顿挫。顿指停顿。挫为顿的反面,笔锋在停顿后转换方位离开原位置。表面上、是停顿,实际上则是在动。草以点画为情,使转为形。(2) 通常转要快似烈马脱缰,洪水奔腾,给人一种暴风骤雨、电闪雷鸣般的感觉和印象。该慢而快的话,就会有飘浮之嫌,如:连续圆转加方笔时就要稍慢一些。前人讲:'不可忙,忙失势“。

  6、慢墨猪、防飘滑。该快而慢,结果是停滞凝结,形成'墨猪'。欧阳询讲:'不可缓,缓骨痴。'看不见骨头光是肉不行,同时为了不陷于油滑和浮躁,要尽量减少“疾厉行笔”速度的出现,。快是大概念含多种快法。苏东坡说,真书难以飘扬,草书难以沉稳。

  7、软缺骨、方笔加。

  软弱多指园笔圈圈绕来绕去,无精打采,要对笔画如刻深入理解。适时在绕笔处转换方笔出锋。通常中锋变侧锋,使得有骨有肉。一直溜下,则

  8、防横长、腰断茬。

  长横如拦腰一刀,气势全断。晋代卫夫人:横画如千里阵云。

  9、竖亦变、直粗傻。

  竖画不要太直太粗,过则“神态呆板”。竖有出锋的有不出锋,要根据上下左右字而定,如:甲午年三个字有三个竖就要变化。有时加“抖笔”会感觉到活泼。卫夫人:竖画如万岁枯藤。

  10、邪绣正、少为佳。

  字不能都是正的,偶尔出现鲤鱼跳龙门、瀑布邪贱,奇妙无穷。过多出现邪字乱也。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11、中轴线、挪让它。

  “字如算子,非草书也”,行间字缝不能对齐。也不能如砌砖,沿中轴线无规律地左右摇摆,只要全行视觉上感觉还是一纵行就可以。字散神不散。行间透气,首尾呼应 。“贵”偏而得中。

  12、字大小、抑仰洽。

  字大小要如同父子。大字甚至是小字的两三倍。错落抑仰变成自然。轻重适度。不可字字大小一样,否则平淡如水。

  13、字距离、不等法。

  横看不能(楷书)成列,竖看不亦(明显)成行。否则缺草书之气。如两字三字挤在一起,或两字相隔很远,又遥相呼应。形成一种无规律的气韵、波澜之美。

  14、字圈连、择眼瞎。

  草书无连字则平淡(横幅大字可不连)常见两连字三连字。连就会出现圈眼过多字软,飘滑。如:寿字。每字或整幅字都要选择瞎眼,做到笔意到圈眼瞎。如:历代名家写寒字。孙过庭书谱里的字,听……古人说:草书是存字之梗概,损隶(真书)之规矩。

  15、游丝多、乱成麻。

  上笔与下笔或是上字的末笔与下字的首笔相连处,需游丝引带,恰当运用可增强一定的美感,但不宜过多、“雷同 ”。出现当连反断,(如远字)。当断反续(如远字最后一笔),会出奇妙效果。否则如春蚓秋蛇,乱成一团。刘熙载说: 接有远近曲直。

  16、笔意断、气息压。

  字字分开有散的感觉,散则无章,气息全断,虽单字极尽变化,然非高手也。不能字字结构如铸。

  17、流高潮、险绝抓。

  巧妙处理笔画,尤其是字形要有强烈的变化意识,不能“标标准准”写草书作品。要让整篇作品形成时间上的流畅,洽似行云流水和瀑布贱花。唐人说;与众同者俗物,与众异者奇材(要注意在合乎古法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特色)。

  18、紧与松、空间搭。

  紧则拘,松则散。要根据上下左右有紧有松,形成空间完美。放似脱僵列马,拘如含羞少女。互相搭配,要胸有全纸,目无全字,此乃高手也。

  19、飞白少、神升华。

  张 怀灌说:无字之处也有字,无墨之处造境界。飞白似逆水行舟。将笔锋推出,收笔不顿不驻。飞白在整幅作品中只能起点缀作用,过多出现飞白,笔画则虚而不实。 草书之神之势;除含蓄美外还要有犹如“妲己”(封神榜)杀人露出的凶气美(借田蕴章形象比喻)。 草书作品的形与神非常重要。有形无神为下、有形有神则中、有神“无形”为上。见路上两蛇相斗,遂得其妙 …….于是想到“草书要与自然万物结合起来,只临帖是不够的”。

  20、款印清、阴阳花。

  款小于主题字,落款让人能看懂是什么字什么名。印小于落款字,阳起阴收,符合中国人传统和自然规律。

  
看过“书法草书字体图片大全”的人还看了:

中国书法之行草书风格
篇四:中国书法草书

中国书法之行草书风格

刘斌 英语直译、注释

书法艺术时代风格;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

书法艺术个体风格,则是个体书法家在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用不同书体创作出来的具体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书法艺术个体风格千姿百态。个体风格,反映了书法家的思想性格,创作个性;体现在作品的笔法、墨法、点划、字法、章法等各种因素之中,又植根于作品内容。书法风格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

行书既能简易快速书写又能通俗易懂。草书能表现个人的性灵、气度、学养与创造新的意境。本文临写中国传统行草书名家字帖,包括王羲之、王献之、黄庭坚、苏东坡、米芾、董其昌、祝允明、怀素、朱耷等人。用文字说明每个名家行草书书法风格,以书法作品展示每个名家行草书书法风格,(行草书书法作品见博客图片),文字说明和书法作品互相参照,互相印证。从而展示中国书法行草书风格。 陆机的《平复帖》,以秃笔浓墨书之,不激不励,苍茫含蓄,但求意到而不求笔到,表达着作者性情的平和、轻松。帖中诸字行笔敦实,如千金杖拄地,虽破锋处亦神气贯注,力能抗鼎。

王珣《伯远帖》行笔出入顿挫,锋棱俱在,绝无钝滞之迹;字字顾盼,尽得悠然俊朗之风神。

王羲之书法作品,风格多面,引人入胜。每一帖都别有一番况味,令人览之不倦。是学习书法的典范。《寒切帖》风格萧散简远,

用笔行中有留,悠闲自得,有较强的韵律和节奏感。笔断处尤觉高远清旷,连带处更显风神飒爽。用笔干练、坚净,又具有丰润华美之意。《平安帖》此帖雄强潇洒,用笔法度严谨、沉稳精到,又不失自然轻灵、明快畅达。观此作品,无一丝渣尘,若白璧无瑕、若精金美玉,其境界之高,非可强为,实乃羲之心手双畅之作。此帖既有娟美之处,又不失古拙遗风,可谓朴拙相生,得中和之至美。《何如帖》此帖笔画清劲,雅静宜人,如画上之贵夫人。读此帖犹如漫步雨后竹林,赏心悦目,触目清新。简远、高贵、不激不历的魏晋风度于此帖表露无疑。《远宦帖》风格是秀逸,秀中带雄,用笔、结体多为内厌之法。《姨母帖》,风格是古朴,线条醇厚、凝练,用笔圆厚沉实,字行拙朴。《得示帖》此帖雄强茂密、潇洒,用笔沉实幽缓、力抗千钧。《丧乱帖》用笔神机莫测、变化无穷;结体奇宕潇洒、时出新致,以奇为正、不主故常。《快雪时晴帖》用笔多藏头护尾,存有篆隶遗意,质朴古淡;线条柔中带刚,深得中和之美;结体介于楷、行、草之间,三种字体穿插变化,融为一炉。《频有哀祸帖》用笔迅疾爽利,杀锋入纸、力透纸背。结字重心往右下倾斜,整行重心则自上而下往左下倾斜,形成一种特殊体势。《兰亭序》以妍美为主。《初月帖》字形取纵势,用笔流畅潇洒,牵丝连带。此帖在线条的使转中体现出感情的流动,旷达中蕴含沉郁、忧伤的意态。具有特别感人的力量。《瞻近帖》用笔顿挫有致、擒纵自如,《龙保帖》风格是清新、明目,《忧悬帖》在连续书写中,带了些许的波动,加强作品的灵动感。《孔侍中帖》行动线趋向平稳,平稳中有生动之致。《龙保帖》,风格是清新,

王献之行草书,其书英俊豪迈,饶有气势。王献之的书法进一步改变了汉魏古朴书风,有“破体”之称。其书偶有牵丝连带,却不伤其草势之飞扬与奔腾之势,尤其是外拓的用笔,强化了线条的流转与飞动,突出了草势张力。《鸭头丸帖》通篇一气呵成,起笔落笔,皆无痕迹,极草纵之致,全无所逆。全帖十五字,可看作是由八个字组构成:“鸭、头、丸”三字各位一组,“故不佳”三字一组,“明当必”三字一组,“集当与”三字一组,“君”独自一组,“相见”二字一组。《二十九日帖》用笔洗练沉稳,字画丰满,撇捺尚存翻挑姿态,笔势外拓。由于斜向笔画取开张体势,增添了俊秀潇丽的风姿。《中秋帖》行笔如火箸划灰,连续无间,无端无末,有“一笔书”之说。其连绵如此,故有人称之为草书;然而观其结字,省略之处教少,未出行书界说,此帖笔墨酣畅,笔势雄强。

孙过庭草书《书谱》,历代予以很高评价。唐张怀瓘《书断》云:“草书宪章二王,工于用笔,隽拔刚断,尚异好奇,凌越险阻,功用少而天才有余,真行之书亚于草矣。”王世贞云:“《书谱》浓润圆熟,几在山阴堂室。后复纵放,有渴猊游龙之势。”《书概》又称:《书谱》用笔破而愈完,纷而愈治,飘逸愈沉着,婀娜愈刚健。”然因过于圆熟,也得到“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的批评。

怀素《自叙帖》,首先流露出的是激情与浪漫。它试图打破文字本身的释读性,使之变成线条的符号,以表现空间的审美过程和横竖线条组合及分割的关系。

张旭则打破了汉字元素的局限,完全以空间要求为旨归,其《古诗四帖》,更多的是靠的曲线组合与线条的震荡来给人以感染,它几乎摆脱了字和字之间的界限,而蜕变成了线条的组合、符号的表现,如此便打破了草字本身的阅读,弱化了文字的羁绊,达到了“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 的艺术效果,造就了强烈的行云流水的画面。《古诗四帖》满纸云烟,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其行笔如剑舞,剑到气随,招式连贯而浑然一体,直令人回肠荡气。观赏《古诗四帖》,有烟云升腾的感觉,

黄庭坚。黄庭坚正书学《瘗鹤铭》,遒健而不俗。行书得《兰亭序》风韵,草书得怀素三味。其书法虽昂藏郁拔,而神闲意秾;其笔法瘦劲圆通,则自篆来。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松风阁诗帖》书法清劲,肆意遒美;风神洒荡,笔势遒逸。《李太白忆旧游诗卷》通篇草法由怀素《自叙帖》出,笔势翻腾,点画纵恣。《花气诗帖》笔法随意自在,一改其平日严谨的中锋线,结合了草书线条的婉转,极具欣赏价值。《诸上座帖》此帖点画纵横飞动,提按顿挫,疾徐相间。《黄州寒食诗帖》线条富于力感和韧性。结字收放自如,中宫收紧,四维开张,不衫不履中充满禅机与智慧。字与字之间穿插揖让,俯仰 侧,疏可走马,密不透风。

黄庭坚是草书史上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书家。这种浪漫首先是表现在线条上,一是大量使用曲线、长线,二是行笔时加入抖动的动作、并加强线条的提按而使线条化成了很多的点或相当于点,如图8中,“横、竖、撇、日”等笔画或偏旁皆可化为点,黄山谷可谓把点用到了

极致。这些“手段”的结果,就是使线条的丰富性大大加强;其次是字势,欹侧是黄山谷常取的字势,配合着位置的左右摆动,使作品充满着强烈的流动感。同时,他对字形常采取写意式的、意到笔不到的处理方式,更增添了其书的浪漫成份。

中国书法草书大全

苏轼。苏轼的字看似平实、朴素,但有一股汪洋浩荡的气息,就像他渊厚的学问一样,变化神妙莫测。笔法肉丰骨劲,跌宕自然,给人以气势磅礴的艺术美感。《黄州寒食诗帖》书法写得起伏跌宕,迅疾而稳健,痛快淋漓,一气呵成。将苏轼的心境情感的变化,寓于点画线条的变化之中,或正锋、或侧锋,转换多变,顺手断联,浑然天成。书法跌宕起伏,似哭似泣,人若颠若狂。字里行间感情充沛,肆意宣泄胸中的矛盾与不安。奉为天下第三行书。

祝允明,祝允明狂草近接黄庭坚,远追怀素、张旭,提按和使转的笔法交互使用,行与行之间很紧,形成一种汪洋恣肆的视角效果。祝允明书法面目多变,每卷有每卷的情致风规。《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挥笔迅疾,圆转自然,在随意挥洒中自有规矩可寻,狂而不乱,情浓势足,激跃奔发,朴拙沉劲又不失流丽多姿。《滕王阁序并诗》,笔画瘦劲婉约,纵横挥洒,满纸云烟,偏多怀素遗意。

王铎。得力于颜真卿、米芾二家。笔力雄健,笔势奔腾,长于布白,且纵放有秩,不极势而势若不尽,书风独树一帜。,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出规入矩,张弛有度,却充满流转自如、力道千钧的力量,霸悍雄强的气势,扛山举鼎的笔力。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篇五:中国书法草书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

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查看:5515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书法名词解释

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日本称书法

为“书道”。

法书: 指有规则,有法度,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因而可作学习范本的书法作品。通常称 他人书作为“法书”时,则含有尊重之意。

翰墨: 与“笔墨”同义。翰,原指羽毛,借指毛笔,文字。翰墨,即笔和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真迹: 由名家亲自书写或绘成的书画作品。

甲骨文: 殷商时代刻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最早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村殷王朝都城遗址,故又称“殷墟文“。因使用刀刻,而称”契文“;因刻于龟甲或兽甲之上,而称”龟甲文“;因文字为记载占卜,祭祀之类活动,而称”卜辞“。是可辨识的最古的汉字。

金文: 殷商至汉代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因铜在古代称金,故程“金文”。古代铜器一般分礼器和乐器两类,礼器作祭祀用,以鼎为代表;乐器作演奏用,以钟为 代表。古代以钟,鼎代表所有铜器,故金文又称“钟鼎文”。

石鼓文: 指唐初在今陕西宝鸡三原发现的十块鼓形石头上所刻的文字。石鼓,为鼓形的石头,非石头制作的鼓。据近人考证,石鼓为公元前八世纪秦人所制,文字为秦人

所刻。十块石鼓每块上刻一首四言诗,记载秦国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 ”。石鼓文是已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刻石文字。

籀文: 又称“籀(zhou)书”,“大篆”。是介于甲骨文于小篆之间的一种字体。相传周宣王太使籀作大篆,故取籀为名。石鼓文为籀文的代表作品,故石鼓文又称为“籀 文”。

大篆: 广义指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春秋战国时期通用的六国文字。狭义专指籀文。

小篆: 又称“秦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通用的字体。相传是李斯在大篆基础上加以整理,简化而创制的。小篆的特点是形体偏长,线条园匀齐整。今存的<<泰山刻石>>, <<琅琊台刻石>>,<<秦始皇诏版>>等皆为小篆代表作。

玉箸篆: 篆书的一种,仅指小篆而言,其特点是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箸。此种篆书始于秦代。后亦有一“玉箸”形容书家用笔圆浑遒劲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因用笔圆活,细硬如铁,笔道如线而得名。如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书法史上即称之为“铁线篆”。中国书法草书大全

隶书: 又称“佐书”,左书“,”史书“。隶书是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的一种书体。其特点是将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形体取横势。隶书开始形成于战国晚期,汉魏时成为通用字体。隶书为汉字的书写简便化开辟了通途,它的出现为楷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是汉字书法史上

的一大转折。

鸟虫书: 又称”虫书“,”鸟虫篆“。篆书的一种花体。其特点是字的笔画写成类似动物的形状,字形犹如图画。这种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上,能起装饰作用。汉代印章亦有用鸟虫书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

科斗文: 又称”科斗书“,”科斗篆“。手写篆字,以笔蘸墨或漆书写,起笔处较粗,收笔处较细,因而点画之状好似头粗尾细的蝌蚪,故称为科斗书,又写作”蝌蚪书“。元代吾丘衍<<学古编>>称:”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成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八分: 即八分书,也称为分书。八分之义,历来解释不一。一般认为它似汉隶的波磔,左右笔画向两边分开,如同”八“字的两笔向两边分开一样,故称”八分“。亦有学者认为这种字体而分似隶,八分似篆,故称”八分“。近人以为八分非定名,汉隶为小篆的八分,小篆为大篆的八分,今隶为汉隶的八分。

今隶: 正书(楷书)的古称。正书有汉隶演变而成,唐代仍将正书沿称为”隶书“,为区别于汉魏是的隶书,则将正书称为今隶。汉魏是的隶书又称”古隶“。

草隶: 草书的别称。汉代的木简上写得比较流动,草率的隶书书体亦称为草隶。

草书: 为书写便捷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而成的一种字体。汉初在草隶基础上形成 “章草”,章草保留了隶书的波挑体势,笔画相互勾连,而字间不连,是草隶的规范化。汉末,相传张芝脱出章草的规范,去波挑体势,使上下字间牵连相通,笔画连绵回绕,书写更为便捷,成为“今草”(亦称小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亦是今草的代表书家。至唐代中期的张旭,怀素,将今草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画连绵回环,如飞龙走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章草: 早期的草书,由草写的隶书演变而成。章草是今草的前身。其特点是保留了隶书笔法的形迹,上下字独立不连写。章草的得名,说法不一:有谓因汉章帝创始,而名章草;有谓因汉章帝爱好与提倡而得名;有谓因章帝命杜度草书章奏而得名;有谓汉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章>>用此书体而得名。近代学者认为章有彰明之义,因字体结

构彰明严格,对草隶起了规范化作用,故得名。

正书: 又称“楷书”,“真书”,“正楷”,由楷书发展而成。正书始于汉末,为魏晋至今通用的一种字体,隶书变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正书又变隶书的波挑为顿挫,出锋为回锋。其特点是笔画平整,形体方正,故称“正书”。相传汉末王次仲始以隶字作楷法。因正书字体平正有法度,可作楷模,故又称“楷书”。唐代楷书最为规范,今所临习的楷书碑贴,多出唐人之手。真书之名,亦取正义。

行书: 又称“行押书”,“行狎书”。行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既有楷书的平整方正,又有草书的流畅便捷,且不象草书放纵难认,又较楷书生动简便,行笔不滞,如行云流水,故名行书。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接近楷书的行书,称行楷;接近草书的行书,称行草。行书,行楷,行草是相对的概念,并无严格的划分标准。

榜书: 又称“榜署”,古称“署书”,今又称“擘窠(bo ke)书”。泛指书写在匾额,宫殿门额上的大字。榜,即匾额。

擘窠书: 即”榜书“,大字的别称。或云擘,巨擘;窠,穴,即大指中之窠穴;因写大字时,须把握大笔在大指中之窠,即虎口中,故大字名擘窠书。或云因古人写碑版或题额,为求匀整,先以横直界线划为方格,然后书写于方格中,故称擘窠书。

漆书: 指以漆书写的文字。又指一种书体,如清代金农将字的点画破圆为方,横粗直细,似用漆帚刷成,故称漆书。

飞白: 又称“草篆”。是一种写法特殊的字体。笔画呈枯丝平行,转折处显露笔路。相传为

汉代蔡邕所创。北宋黄伯思称:“取其若丝发处谓之白,其势飞举谓之飞。”明代赵宦光谓:“白而不飞者似篆,飞而不白者似隶。”

今人将书画中干枯笔触的露白部分泛称为“飞白”。

瘦金书: 又称“瘦金体”。楷书之一种。宋徽宗赵佶所创。其特点是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之势。有谓此种书体出于古铜甬书,瘦硬通神,有如切玉,故称瘦金书。 指书: 又称“染指书”。用手蘸墨作书,故名。

台阁体: 明代官场使用的一种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的呆板楷书。台阁,本指尚书,引申为官府的代称。清代称“馆阁体”。后人讥称刻板拘谨,毫无生气的楷书为 “台阁体”或“馆阁体”。

馆阁体: 同“台阁体”。因清代馆阁中的官僚擅长写呆板,僵化的楷书,古称馆阁体。 经生书: 唐代佛经多以端正工稳的小楷手写而成,抄写佛经者被称为“经生”,其字则称为“经生书”。后人有以“经生书”讥字形呆滞的小楷。

六分半书: 清代郑燮(板桥)作书以隶书笔法形体掺入行楷,又以兰竹画笔出之,自成一体,此书体介于隶楷之间,然隶多于楷。因有人称隶书为“八分”,故郑板桥自称其书体为“六分半书”。

刻石: 指镌刻在碑石和摩崖上的字,画。

碑: 刻石之一种形制。古代方者谓之碑,圆者谓之碣。秦时多称刻石,立石,不称碑,汉代始称碑。以碑刻记事颂德始于秦而盛于汉。

碑额: 即碑头。<<碑版广例>>谓:“碑首或刻螭(chi,无角之龙),虎,龙。鹤以为饰,就刳(ku,挖)其中为圭首,或无它饰,直为圭首,方锐圆椭,不一其制。圭首有字称为额,额书篆字称为篆额,书隶字称为题额。”

碑阴: 碑石的背面。古代碑刻,正面刻碑文,背面往往刻门生,故吏,出资建树者的姓名,故称碑阴。亦有正面,背面皆刻碑文者,如汉<<史晨碑>>前后碑,两面碑文的

镌刻时间相距一年。

碑志: 指镌刻在碑石上的书法,文辞。为安葬设立的称“墓碑”,又称“墓表”, “墓碣”。列于墓道前的称“神道碑”,放置墓穴里的称“墓志”,或称“墓志铭”,圹铭”。 碑版: 泛指碑志之类。

勒石: 勒,刻。勒石是碑刻术语。指将法书钩摹本背面加朱复印到石面上而后刀刻的工序。勒石,又称“朱背”或“背朱”。

摩崖: 把文字直接书刻在山崖石壁上,称“摩崖”。

书丹: 指用朱砂在碑石上书写文字以便刻工镌刻。后泛指书写墓志铭为书丹。

临摹: 仿照碑贴的笔画写字,称“临”;以薄纸覆在碑贴上依形复写,称“摹”,或称 “影书”。临摹是学习前人书法的基本方法。初学书者宜先摹后临。临摹,亦作

偏义复词用,指临写,而不是摹写。

碑贴: “碑”和“帖”的合称。将刻在碑石上的文字拓印下来作为学习的范本,称为“碑贴”。帖,原指写在帛上的文字,后泛指一切可供学习的字迹。未经刻石拓印

的习字范本,只称“帖”或“字帖”,不可称“碑贴”。

碑学: 指研究考订碑刻起源,体制及其变革等方面的学问,又称“碑版学”;也指清代阮元,包世臣等提倡北碑而形成的学书崇尚碑刻之风气。时有北派碑学,南派碑学

之称。

中国书法名词解释大全(2)

时间:2010-10-20 17:57:12 作者:书法欣赏 来源:书法欣赏 查看:5516 评论:0 内容摘要:书法名词解释书法: 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通常以毛笔为书写工具,讲究执笔,运笔,用墨,点画,结构,分布(行次,章法),风格,韵味等。笔法,笔势,笔意是书法艺术的三大要素。书法家运用书写的技法,以独特的形式表现内心的感情,创造美的意境。中国的书法艺术,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艺...

帖学: 指研究考订法帖源流,评判版本优劣,鉴别字迹真伪等方面的学问;也指崇尚魏晋以下书风体系的学派,以别于碑学。

法帖: 也称“帖”。指具有一定艺术价值可作临习范本的书法作品,包括古代名家墨迹的复印本和摹刻在石(或木)版上经过拓印,印刷的书法作品。

拓本: 从碑刻或金属器物上拓印下来的书迹或图像。拓印方法是先将白纸盖在碑刻或金属器物铭刻的文字或图像上,轻轻捶拍,使碑,器平面上凹陷的线条清楚地呈现在

纸上,然后再用蘸着墨水或朱红颜料的软布团轻轻拍击,则凹下部分(即字迹或图像的线条) 呈白色,其余部分为黑色或红色,以使字迹如实地复现于纸上,这就叫“拓 凡用薄纸以浓墨拓印的称乌金拓;凡用朱红颜色拓印的,称朱拓。

响拓: 又称“影书”。是复制法书的一种方法。先把薄纸覆在法书上,用笔钩勒下法书字迹的字画边框,成为空心字 (此法称“双钩”),然后将空心处填满墨即成。钩

勒空心字时,往往因为法书纸色沉暗,原字笔画看不清楚,须向光照明。故响拓又称“向拓”。 题跋: 书写在书籍,碑贴,书画作品上的评论,考证等方面的文字。明代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题跋者,简编之后语也。”“夫题者,缔也,审缔其义也。跋者, 本也,因文而见本也。”据他考定,题,始于唐;跋,起于宋

枕腕: 以左手枕于右腕之下运笔书写的方法。也有以竹,木制物或布包代替左手垫于右手腕下的。枕腕运笔多用于书写小字。

悬腕: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离开台面和纸面而悬起。这种方式,笔管活动的范围较大,适于写大字。

悬肘: 写字时执笔的手,腕和肘均离开台面和纸面,又称“悬臂”。由于腕,肘悬空,屈伸灵活,故笔管可以有更大的活动范围,字就能写得更大。

运腕: 写字时,手腕悬空,腕部才能运动。运腕动作包括左右起倒和上下提按。左右起倒转动可以控制字的大小和笔锋运行的方向;上下提按可以控制笔画的粗细和笔锋 的轻重等变化。

提按: 指写字运笔中起落的动作。提,是笔向上拎;按,是笔向下顿。行笔有提按动作,才能保持笔锋居中,字形抑扬顿挫。

行笔: 指写字时毛笔在纸上起止转换的整个运笔过程。笔毫在点画中移动一起一落。落,就是将笔锋按下去,起,就是将笔锋提起来,一按一提,才按即提,才提即按, 可使笔的中锋在点画中运行,以表现书法艺术的节律。

间架: 指字的结构形式。主要指字形的安排,点画之间的搭配组合以及虚实布置。又称 “间架结构”。字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如何协调匀称,巧妙生动地安排以符合审

美要求,表现书家的风格和个性特点,这是书法艺术的重要内容之一。汉字结构除单体结构外,合体结构中又有左右结构,上下结构,左中右结构,上中下结构,包围结构,重叠结构等形式。

结体: 指对字的间架结构的安排。各书家不同的结体特点,表现了各不相同的风格和个性特点。如结体端庄,结体严谨,结构疏朗,结构松散等。

布局: 又称“行款”。指一幅字的整体安排,有字与字的照应,行与行的联系,要做到胸有

全局,意在笔先,先构思后落笔,这样才能使全幅字成为有机的整体。

落款: 指字幅结尾处写上的说明文字。落款内容一般为书写时间和书者姓名,也有再写上书写目的或赠送对象的。

笔势: 指每一种点画各自顺从着各具的特殊姿势的写法。因点画在字的结体特点不同而有各不相同的笔势。笔势是在笔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与笔法不同。笔法是写任何一种点画必须共同遵守的根本方法,而笔势则因时代风气和人的性情而有肥瘦,长短,曲直,方圆,平侧,巧拙,和峻等各式各样的不同。如智永虽传钟,王之笔法,但智永书法之体势则与钟,王不同,此即笔势之异。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缀法第二十一>>云:“古人论书,以势为先。中郎曰\'九势\',卫恒曰\'书势\',羲之曰\'笔势\'。盖书,形学也,有形则有势。” 笔意: 指点画形象,点画关系的构思和书法作品的意趣,气韵,风格等方面的表现。笔意是在笔势互相联系,活动往来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笔法,笔势,笔意三者统一

于一体之中,才能称之为书法。笔法,笔势,笔意称为书法三要素。

导送: 执笔法的一种指法名称。是南唐后主李煜于五字执笔法外所倡的技法。以小指导引无名指过右为“导”,以小指推送无名指过左为“送”,皆用以辅助笔的运动。后人执笔多采用五字执笔法(*,押,钩,格,抵),导送之法很少沿用。

[603] 又称“八法”。是前人归纳书法点画用笔的一种方法。以“永”字八笔作例,故名。其起源,有说张旭,有说智永,有说蔡邕,王羲之。永字八法依“永”的笔画

顺序称:点为“侧”,横为“勒”,直竖为“努”,钩为“提”,仰横为“策”,长撇为 “掠”,短撇为“啄”,捺笔为“磔”。清刘熙载<<艺概·书概>>称:“永八法,只是要人横成横,竖成竖耳。”

笔锋: 指毛笔的尖部。
中国书法网草书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zhuanti/38791/

    上一篇:cad里怎么画图形

    下一篇:网络制作知识

    热门推荐
    • 十五岁的我小学作文

      十五岁的我,就是每天难免要对住镜子挤脸上的青春痘的一个女孩子:1 70米高高瘦瘦的身材,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鼻梁上架着一副近视眼镜,标准的短发,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学生。  十五岁的我,逐渐成熟。为人处世

    • 隐藏在GMAT考试作文中的秘密

      首先要说明一点,所谓“小词”并非俚语。由于评分标准明确要求使用standard written English(标准书面英语),因此非正式的俚语、俗语、外来语都不被建议在写作中使用。“小词”——sma

    • 以分数为题的800字作文

      在这个成绩论成败的年代,成绩成了衡量一个人的所有标准。因此,在普通的一个社会群体中,我们被区分为“学霸”和“学渣”。但是有趣的是,我们似乎已经习惯于这样的区分,不会对这样的区分有什么意见,“学霸”继续

    • 家乡的符号作文

      在奶奶的家中,眼睛能够饱览古色古香的家具,鼻子能够嗅到家乡的气息。至于最具有代表性的要属耳朵听到的了,这是家乡的符号,家乡的标志——一口标准的川音。  不论是走在大街上,还是呆在餐馆中,一听到家乡的符

    • 做自己的答案作文

      不知从何时起,我们开始信奉“标准答案”。每做完一道题,头一件事就是标准答案:老师讲解或者是批阅试卷,也是牢牢抓住标准答案不放,许多经过我们深思熟虑的答案,也被老师大笔一挥抛到一边。  不禁想起这样一道

    • 关于致给妈妈的一封信

      亲爱的妈妈:  您好!  我已经上三年级了。从小到大,您总是对我高标准严要求,从不娇惯,我误以为您只对哥哥好而对我不好,有时还故意发脾气惹您生气。可是,有一件事情却改变了我对您的看法。  记得那是我

    • 以“我的妈妈”为题的作文范文

      我的妈妈有一个很特别的名字,和水果杨桃谐音,她今年34岁了,属猴。  妈妈是自来水公司的一名水质检验员,她每天都会穿着和医生一样的白大褂做很多实验来判定水质是不是符合标准。妈妈身材高挑,不胖不瘦。她有

    • gre作文考试值得借鉴分析方法

      Issue 15  Unfortunately, the media tend to highlight what is sensational at the moment Society wou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