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反省自己   |

【www.yin56.com--反省自己】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两个?
篇一: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的习俗主要有哪两个?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 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

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年)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元宵习俗
篇二: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台湾省)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

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

元宵习俗
篇三: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全国各地的元宵节习俗(河北省)永平府元宵节,有病的妇女群聚窑下,称“陶灸”。儿女交错度桥,称“度百厄”。也有人以纸裁剪为九条纸绳,信手打结以卜休咎,称“结羊肠”。又以十二个面盏贮油放入锅中蒸熟,以面盏积水之多寡来预卜该月的晴雨。静海县上元节以大馒头为节食。庆云县元宵节男子请五祖教拳棒,女子请紫姑卜休咎。(山东省)淄川县元宵节临水人家多放河灯。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博兴农村的元宵节有照灯的习俗。男孩子提着灯,绕枣树六圈,口念“嘟佬嘟佬,开花结枣”六遍,就能使枣树丰收。莒县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称之“走老貌”,据说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河南省)襄城县元宵吃馄饨汤,称之“团圆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儿回家过节,郲县元宵庆灯时,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龟。本地有河桥的,相率过桥。若无桥,则以木板搭数丈高之“天桥”,称为“走百病”。(陕西省)凤翔县于元宵节宴请女儿、女婿,称之“吃十五”。并送灯、送油,称之“添油”。〔江苏省〕武进县上元日绑缚芦苇成丈许之火炬,插于田间,称“照田财”,用来预卜早潦。火色白者为水,红者为旱。宜兴上元日,儿童戴鬼面具,屈脚振肩而跳,称之“跳鬼”。(浙江省)杭州民间传正月十五为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多斋素诵经,匍匐至吴山礼拜。海宁县元宵节以精致的菊花灯为最出名。上虞县少于元宵节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较量武艺。建德县人家有新娶媳妇的,于元宵节设酒祭床。(江西省)新建县民于元宵扫墓插竹为灯。万安县城各乡均于元宵节祀上元神舟。(湖北省)云梦县(今之江汉)老农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绝地蚕”。儿童则以田鼓迎神,以卜岁事。武昌的“弄龙”要一连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龙灯到邻村赴宴,称为“龙换酒”。(湖南省)常德上元各家以椒为汤,加入韭菜儆果诸物款待客人,称为“时汤”。新田县游完龙灯后,将龙灯付之一炬,称为“送灾”。(四川省)四川元宵有“四偷”的习俗:“一偷汤圆二偷青,三偷檐灯四偷红。”除了偷青是为了强身外,其余皆为求子的习俗。开县有“对骂”的习俗。元宵节时人们搬板凳到户外去,将平日之怨气,尽皆骂出,被骂之人不得回骂。(福建省)泉州花灯别具特色,有香灯、纸折莲花灯、丝料宫灯、八结灯等等。邵武县元宵夜境内庙宇绕境迎香,称为“净街”。福建南部有元宵节两村儿童互掷石为戏的习俗。据说若不掷石,那个村子必定发生瘟疫。(广东省)新安县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庆灯。南雄闹花灯时,父母取龙灯上之龙须线给小儿系带,据说可保儿童无疾病。又取龙灯内残存的蜡烛照床下,据说可以产贵子。文昌县民元宵夜偷青时,偷中的以挨骂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则以不挨骂为吉兆。(云南省)云龙县于元宵节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弥勒州元宵后一日燃香于桥,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据说可以去疾病。(台湾省)前清时的台湾元宵,可由高拱干的《台湾府志》(一六九六)得到一个粗略的印象:元夕,初十放灯,逾十五夜乃止,门外各悬花灯。别有闲身行乐善歌曲者数辈为伍,制灯如飞盖状,一人持之前导遨游,丝竹以次杂奏;谓之“闹伞”。更有装束昭君、婆姐、龙马之属,向人家有吉祥事作歌庆之歌,悉里语俚词,非故乐曲;主人多厚为赏赐。神祠,俱延僧道设醮祈安;醮毕,迎神。迎毕,置酒庙中,社众集饮;谓之“食供”。大抵数日之间,烟花火树之属,在在映带。又有一种豪门,挟鼠炮以角胜负,延烧衣履,人亦顾而乐之。这段记载,大抵和中原节日习俗相彷佛。但到了胡建伟修《澎湖纪略》时(一七五九),已可看出台湾的地方特色逐渐形成:各庙中张灯,男女出游,谓之看灯。庙中扎有花卉人物,男妇有求嗣者,在神前祈杯,求得花一枝或“亚公仔”一个,回家供奉,如困添丁,到明年元宵时,另做新鲜花卉、人物以酬谢焉。是夜男女出游,以窃得物件为吉兆。未字之女,必偷他人的葱菜。谚云:偷葱,嫁好公;偷得菜,嫁好婿。未配之男,窃取他家墙头老古石。谚云:偷老古,得好妇。又妇人窃得别人喂猪盆,被人咒骂,则为生男之兆,周年吉庆云。元宵夜的偷俗,在铃木清一郎的《台湾旧惯冠婚葬祭年中行事》(一九三四)中都还有相同的习俗。只不过据铃木的记载,所偷拔的菜不拿回家,必须放置原处。欲求子的妇女则偷拔人家的竹篱以为吉兆,因“竹篱”谐音台语的“得儿”。另一种元宵乞子的习俗则是“贯灯脚”,据说欲求子的妇女从灯下穿过就可望生男孩。正月十五还有“听香”的风俗。听香的方法是先在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神前烧香掷筊。请示过出行的方向后,于途中窃听他人谈话,再根据所听的容,向神前掷筊占卜今年的吉凶。祭玄坛爷也是台湾元宵特有的风俗。玄坛爷也称玄坛元帅、寒单爷。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篇四: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在各地都有着不同的特色习俗,那么,元宵节广东习俗是什么呢?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广东元宵节习俗介绍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旧时广州在这天许多民俗事象非常有特色。如在清代时,在现在的解放中路一带,新年的第一轮圆月刚刚升起,街上已人头涌涌,据民国初年《中华全国风俗志》载,广州过去“十家则放烟花,五家则放花筒”,处处繁花四放,炮竹连天响。

  长长的舞狮、舞龙、舞鸾、舞象的队伍,队伍后面紧跟着“打十八”(即后来所称的“八音锣鼓柜”),再后面是手举或手提各式灯笼的居民灯饰队。在元宵游行队伍中,还有特意组织的、以金童玉女扮饰的民间故事表演队,如“天女散花”、“六国封相”“哪咤闹海”等,游行队伍常常达数里之长,穿大街、绕小巷,所到之处,居民们燃烟花,放炮竹,成了沸腾的海洋。

  元宵节又称灯节。从初十就开始“开灯”,有大三星灯、小三星灯、百花莲藕灯、树头灯等,五花十色。“开灯”晚,如果有去年元宵后出生的男孩子的家庭,要请外婆和亲戚朋友来家庆贺,俗称“做灯酒”,以示祝贺“添丁”。外婆要送小孩衣服、鸡、肉、米、酒等礼物,其他客人也要带些礼物。

  “开灯”时,要在宗祠或在神堂的正中央、两旁和大门口各挂一对莲花灯;另外在灶君、“床头婆”神位、街上土地庙也要放上一个小灯。广州人过去在正月十二这天,还有替“床头婆”开灯之俗,祈求床头婆保佑孩子平安长大。这灯称为“亚婆灯”,是用红、黄、绿几色彩纸糊成六角圆筒,然后粘合而成的小灯。

  正月十三在厨房里点灯,称“点灶灯”,直点到十五元宵夜。正月十三要“试灯”,即“试点元宵灯”。十四是“上元节”(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的前夜,各街道居民点纷纷搭彩棚,挂花灯,舞狮舞龙,预演元宵节日,也叫“试点”。节前数天,街巷摊档,竞售各式花灯,争奇斗丽,称为“灯市”,节日气氛浓郁。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旧时,广州郊区的乡镇,还有在农历十六至十九日轮流闹元宵的旧俗。郊区人民讲究团结,为了方便各乡镇群众在元宵节时互相拜贺,十里八乡的乡民约定轮流进行元宵活动。原三元里乡的乡民至今仍保存在正月十八闹元宵的习俗,每逢此日,原十里八乡的居民都来参加活动,敲锣打鼓,唱歌跳舞,交朋结友,一片欢乐祥和的景象。

  现在,广州的元宵灯会演变为每年的元宵之夜,广州各公园以及娱乐场所,包括街道两旁和珠江沿岸都张灯结彩,全城不分大街小巷各式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主要灯品有走马灯、夹纱灯、丝料灯、宫灯、各式形象纸扎灯、富有地方传统特色的花果灯、大型彩灯等,现在各式各样的霓虹灯也加入了节日行列,将广州打扮成一个五彩缤纷的海洋。

  广州市内的元宵习俗,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除了张灯结彩和进行文艺活动以外,传统的民俗行为已逐渐淡化,但自80年代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居民又恢复了元宵节的活动。每逢正月十五这天,居民们一大早便到越秀山南麓应元路三元宫烧香,烧完香买回大香或纸糊风车带回家,称“带好运回家”。

  元宵节起源:

  “三元说”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圆之夜的意思。上元节的由来,《岁时杂记》记载说,这是因循道教的陈规。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称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合称“三元”。汉末道教的重要派别五斗米道崇奉的神为天官、地官、水官,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说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这样,正月十五日就被称为上元节。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故上元节要燃灯。

  明帝点灯敬佛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这种说法主要是胡申生先生主编的《社会风俗三百题》中说:“佛教教义中把火光比作佛之威神,《无量寿经》有‘无量火焰,照耀无极’说法。在佛教教义中,灯一直是作为佛前的供具之一。而且佛教经典中反复宣传:‘百千灯明忏悔罪’(《菩萨藏经》),‘为世灯明最福田’(《无量寿经》)。逢遇佛教盛会都要大明灯火。在佛教传说中,于正月十五张灯有关系的是有关佛祖神变的事迹。据《僧史略》载,佛祖释迦牟尼示现神变、降伏神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东土正月十五日,为纪念佛祖神变,此日需举行燃灯法会。东汉明帝时,摩腾竺法兰东来传教,汉明帝就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变之日燃灯,并亲自到寺院张灯,以示礼佛。自此以后,元宵灯便蔚然成风。”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此种观点站不住脚,认为佛教只是在这一天利用人们的节庆气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

  汉文帝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2]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3]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4]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起源火把节

  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佛山元宵节的习俗有什么
篇五: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过了春节,最令佛山人盼望的就是元宵节就到了,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佛山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佛山元宵节的习俗一、行通济

  行通济是广东省佛山市一带的汉族民俗和民间宗教活动。作为在元宵节期间举行的游玩祈福活动。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扶老携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真正行通济是正月十六,但是后来政府改为正月十五。行通济是反映汉族传统信仰、风俗习惯及祈福仪式的民民俗文化活动。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元宵节当晚,几十万人齐集佛山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这种习俗源于明朝,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现在元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据说佛山城南今南浦公园附近以前有一条河通济河,河上有一条桥叫“通济桥”。河现在没了,桥还在,每年这一天,人们都到这里走过桥,烧香、抛生菜和转风车,人流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行通济历史介绍

  从明末清初开始,每逢正月十六,佛山四乡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祈求来年平平安安、顺顺利利。200多年来,佛山人祖祖辈辈延续着行通济的风俗。而且还流传着“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蔽翳”是粤语方言,意指忧愁、衰气。)行通济 每年的正月十六,佛山人都有一个风俗习惯“行通济”。

  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距今300多年。被称为佛山旧八景之“村尾垂虹”。民国后通济桥被拆,但行通济的习俗不变,人们每年仍不约而同地走过桥面。直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顺应民意重建通济桥,以延续行通济的习俗。

  据记载,通济桥始建于明代,得名在明天启六年(1626年)。开始是木石参半的拱桥,建成时,取名为“通济桥”。因为桥的位置建立在佛山涌的上游,正好是河涌的出口,当朝的户部尚书李侍问回到佛山时,发起募捐修桥。在建桥时,他征求了乡中父老和河涌下游的各乡父老的意见,用木石参半的方法,这样既能使桥结构雄伟坚固,又不至于阻塞下游的流水,利及众人。

  佛山元宵节的习俗二、百狮争霸赛

  南海千灯湖更是在正月十五(3月5日)千灯湖举行“百狮争霸赛”,邀请珠三角地区狮子参赛。在顺德的10个镇街,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风俗,在10个镇街推出的节目榜单中,不少蕴涵着浓郁的传统和年味。细数各镇街,主题多元化,学校、公园、广场等场所成为了活动的集合地。大良的新春系列活动将迎来一场精彩缤纷的欢歌喜舞,伦教的元宵灯谜活动正等候着才子佳人相会,容桂的春节篮球邀请赛也将火热上演。

客家人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篇六:广东元宵习俗 广东元宵节习俗有什么

  春节过后不久,就会迎来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每年的正月十五。全国各地的客家人都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客家的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一个节日。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1:迎古事

  “迎古事”也是重要项目。“古事”是以孩童化妆成各种古代人物固定在铁架上抬着巡游。最著名的是连城罗坊“走古事”。它的特点是规模大和有浓厚的竞技性。一棚古事需壮年男子80余人,轮流一次18人扛抬奔跑。

  正月十五日上午在陆上抬着竟跑后,下午又到河水中逆水抬着竟跑,两岸人山人海,在锣鼓、鞭炮、响铳和呐喊声中你追我赶,紧张热烈、撼人心魄,被媒体喻为“客家山村狂欢节”。长汀、永定等县一些乡镇,也多有这种“迎古事”活动,但只是抬着巡游,没有赛跑竞技。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2:凤舞

  凤舞又名双凤舞,流行于清远市城区(简称“清城”,又名曰“凤城”)内各个乡镇。每逢春节,元宵,中秋等民间节日和民众乔迁新居,婚嫁喜庆等场合均有凤舞表演。凤舞表演以道具为主,用打击乐伴奏,加唢呐(代替牧童土笛)吹奏引子及过门。打击乐起着烘托渲染的作用,使整场面气氛颇为抒情,欢快,热烈。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3:闹花灯

  闹花灯在我市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了,最初是流行于清远市英德县沙口镇的民间舞蹈。闹花灯从中原地区传入,沙口镇的清溪,红峰等村庄均有此习俗。其中以清溪村为主。客家话“灯”与“丁”同音,每逢元宵节,闹花灯的花灯队(各村自行组织),从黄昏开始出发。每到一家,便会高声叫喊:“灯来了,灯来了,接灯啦,接灯啦……”意谓今年要添丁了,所以倍受村民欢迎。主人家都会烧鞭炮来迎接花灯队的。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4:舞被狮

  舞被狮,最早流行于我市的佛冈县汤塘镇围镇村的刘氏家族,在长期的农耕习俗中形成。以娱神,娱人为内容的传统民间民俗文化活动,至今又有两百多年的历史了。舞被狮活动从每年的正月初六上灯(客家风俗,初添男丁的家庭要在宗祠内放一个花灯)开始,正月十五,十六舞被狮舞进村中上年全部添男丁和新娶媳妇的家庭。正月十六下午二点三十分后,村中添丁户和新娶媳妇的人家便会担来柴草,在祠堂门口摆成一条龙状,点燃煹火舞被狮,进入狂欢。

  客家人元宵节的习俗5:春牛舞

  春牛舞是随着中原文化的南移而传入广东的,广泛流传于清远,信宜等地。舞“春牛”一般在每年的立春至元宵期间进行,表达了人们对“春”的期望和祝愿。春牛舞的特点是生活气息浓厚,动作简单,多为生活动作以及牛的习性的模拟,生动自如。表现农事活动的场面活动形象逼真,基本上是实现生活的再现。演员随着锣鼓,音乐的节奏走“圆场步”,“小碎步”,和“十字步”,很容易掌握和运用。每逢春节至元宵期间,舞牛队多于白天敲锣打鼓,舞着春牛到各乡各村拜年,先在村里的大地坪集中表演,然后到每家每户拜年贺岁。一般而言,客家人热情,注重礼尚往来,所以各村均有舞牛队,互相往来拜年贺岁,所以,这段时间,各个乡镇村落都非常热闹。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ganwurensheng/21099/

    热门推荐
    • 部队犯错检讨书5000字反省自己集合5篇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部队犯错检讨书5000字反省自己集合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学会反省自己的高中作文精选9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学会反省自己的高中作文精选9篇,欢迎品鉴!

    • 学会反省自己的高中作文(通用8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学会反省自己的高中作文(通用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检讨书3000字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精选三篇

      检讨书是一种常用的日常应用文,是指在学习或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过错后,以书面的形式,对出现的问题或过错作出的检讨,并且改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检讨书3000字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精选三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 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学校检讨书1000字范文(精选3篇)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学校检讨书1000字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检讨书500字反省自己精选五篇

      检讨书也称认识书,是一种常用的日常应用文,是犯了错误的个人或领导向当事人或组织写出的检讨错误、并保证绝不再犯的书信。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检讨书500字反省自己精选五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检讨书500字反省自己(锦集4篇)

      检讨书是一种常用的日常应用文,是指在学习或工作中出现了问题或过错后,以书面的形式,对出现的问题或过错作出的检讨,并且改正。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检讨书500字反省自己(锦集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的检讨书(通用3篇)

      检讨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jiǎntǎo,一指检查自己的错误言行,二指总结研讨,三指查核、整理,四指官名。出自唐 白居易《书》与元九:“仆数月来,检讨囊袠中,得新旧诗,各以类分,分为卷目。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反省自己不遵守纪律的检讨书(通用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