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夫妻相处的艺术   |

【www.yin56.com--夫妻相处的艺术】

海绵城市设计及施工调研分析报告
篇一: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海绵城市设计及施工调研

分析报告

姓 名:

所在学院: 人文学院艺术设计系

所学专业: 环境设计

班 级: 环境设计1303班

学 号: 000000000000

指导教师:

完成时间: 2016年9月

绪论

1. 海绵城市概念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

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

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

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

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

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

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详

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从根本上转变城市建设的理念,以及修复城市被破坏的自然生态,为了能够达到提升水资源的承载力以及水安全保障能力等是海绵城市建设的本质。

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不同于以往的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的建设模式,对于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大大减少,原本的建设模式造成的生态危机已经逐渐展现出来。海绵城市的创建过程属于顺应自然的建设模式,将原本的“快排”思路转换为“渗、滞、蓄、净、用、排”的建设方针,

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变得和谐,

同时海绵城市也更能适应环境的

变化。

海绵城市,形象上来说就是具

备海绵物理性质功能的城市。在许

多国外的文献资料中检索,很多学

者在形容城市的吐纳雨水的能力

上都是运用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2. 海绵城市的基础建设

建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

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

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推广实施屋顶绿化、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改造,建立建筑、道路、绿地雨水收集利用系统。在工业及仓储用地,建设植草沟、雨水绿地、雨水花园等下沉式绿地,坡度较小的建筑屋顶可进行屋顶绿化,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0000立方米以上(含)的项目建雨水调蓄设施;在公共设施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可以实施屋顶绿化,场地建雨水花园或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道路停车场铺设透水路面和植草砖;在道路与交通用地,新建道路人行道宜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和机动车道可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道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在绿地与广场用地,公园绿地、街头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等高程低于周边地面,建设雨水花园或具有调蓄功能的景观水体;在居住用地,条件适宜的建筑实施屋顶绿化,道路路两侧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下沉式绿地等。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新课

题,有不少政策问题值得探讨。

提出如下建议:

首先,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由

政府主导。海绵城市建设涉及很

多部门和社会利益,城市人民政

府应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加强

顶层设计,统筹这项工作。省级、

市级政府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意愿是否强烈,是否有能力将试点工作打造成可

示范推广的样板工程,是否建立各部门协调联动机制等,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建设能否成功。

其次,要鼓励国际合作。

国际上有许多城市建设和管理

的成功经验,要加强国际交流

和合作,通过人员培训、技术

咨询、专家指导等模式,借鉴

国外的理念、技术、政策,为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服务。

3. 海绵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现状

(1)德国

高效集水,平衡生态。

得益于发达的地

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

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

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

设,德国“海绵城市”

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

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

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

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

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2) 瑞士

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基本可满足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3)新加坡

疏导有方,标准严

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

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

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

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

内涝的情况发生。许多城

市在雨季时,每天都有数

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是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最后,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3.2 国内现状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1月2

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

海绵城市理念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篇二: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海绵城市理念

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姓 名:刘伟鹏 学 号:033513315

指导老师:余海静

海绵城市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我国城市水资源短缺、内涝频繁发生、水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一、海绵城市的理论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建设海绵城市,即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主要是指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技术途径,实现城市良性水文循环,提高对径流雨水的渗透、调蓄、净化、利用和排放能力,维持或恢复城市的“海绵”功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组织排放径流雨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这不仅增加市政雨水管网及收纳水体、排涝设施压力,而且降雨初期大量污染物随径流雨水入河影响水环境质量。另外大量雨水外排,也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海绵城市构建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控制雨水系统,与传统雨水利用相比,海绵城市更注重雨水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的自然积存、自然渗透和自然净化,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雨水排放模式。

二、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

本文将结合我国南方某城市阐述海绵城市理论的实践。

(一)水系湿地规划

河湖水系、坑塘湿地等是城市天然的雨水滞纳净化场地。尤其是城区水面率高的城市,要在河道两侧控制不小于5 m~50 m的绿化带,为河滨植被缓冲带、河滨湿地、雨水滞留塘等低影响开发系统的构建提供条件。首先应加强对现有水系湿地的保护,尤其是城市低洼区的河沟、坑塘等,严禁盲目填埋,增加内涝风险。对历史填埋的河道水系,特别是在因缺乏调蓄水体导致内涝风险较高的区域,应结合城市建设进行生态恢复。

针对该城市水路并行、城河相依的城市格局,应充分利用河道与道路之间的绿化带,建设植被缓冲带,并设置横向地表泄水通道将地块雨水引入缓冲带。在河滨绿化带较宽、地势低洼的区域应构建湿地系统,强化对雨水的调蓄与净化。对于相对封闭的河沟、坑塘等,应辅以适当的工程措施,设置雨水滞留塘。

(二)绿地广场规划

该城市生态绿城建设规划提出至2020年,城镇绿化覆盖40%以上(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以上),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O。充分挖掘绿地、广场、公园等城市开敞空间滞蓄、净化雨水的

潜力,使之成为城市径流污染的处理场地、超标暴雨的临时滞纳空间。 为突破传统、建设海绵城市,在湿地公园规划设计中,统筹考虑了公园与周边区域的空间关系、竖向关系、雨水出路等,在公园内部构建低影响开发系统,使公园不仅服务周边市民的游憩,更服务于周边雨水的消纳与净化。

(三)城市道路规划

城市道路雨水径流量大,污染严重,是城市污染的主要来源。在满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应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边绿化空间推行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LID树池等低影响开发措施,削减径流水量、改善径流水质。利用道路景观绿化带构建下凹式绿地系统,道路雨水地表径流汇入绿化带进行储存、入渗和净化,超标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强化雨水入渗,考虑到车行道污染相对较重、荷载较高,采用透水路面应当慎重;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等,应大力推广透水路面。为尽可能多地消纳道路雨水径流,人行道树木可采用LID树池形式。

(四)地块内部规划

低影响开发的核心理念即是采用小规模源头分散措施控制降雨径流水量和水质,因此建设海绵城市的重点即是在地块内推广低影响开发。适用于地块内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有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透水路面、雨水花坛等。

该城市的大型小区进行了雨水综合利用尝试,但仍采用传统的加药处理工艺,初期弃流雨水直排河道,既不节能,也不能有效控制径

流污染。应改变传统思路,根据水环境特征及河道水质控制目标要求,更加注重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来控制降雨径流污染,提升雨水利用率。对于已建地块,尤其是排水管道标准较低、内涝风险较高的老小区和城中村,根据实施条件,有选择地采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提高内涝防范能力。

三、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推动海绵城市建设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为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精神,提出以下建议。

(一)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

海绵城市建设与水资源配置、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城市防洪排涝、水生态环境建设等工作密切相关。水利部门应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把海绵城市建设作为解决我国城市水问题的重要抓手,协调住建、环保等有关部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并逐步把雨洪资源纳入到城市水资源配置体系当中去。

(二)推动出台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城市规划、供水、防洪、排涝、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必须统筹规划,综合实施。目前,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正逐步为人们所接受,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海绵城市建设的探索。提出我国建设海绵城市的总体目标、思路和具体措施,引导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开展,提高城市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

建议选取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雨洪资源利用潜力大的城市小区、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篇三: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建筑给水排水课程结课论文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浅析“海绵城市”建设

摘要:根据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并结合国内外现状,对海绵城市的理念,建设及相关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水处理,城市规划

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都面临内涝频发、径流污染、雨水资源大量流失、生态环境破坏等诸多雨水问题。如广州、杭州、北京等城市频繁遭遇强暴雨袭击,引发严重内涝,可说是“逢雨必涝,遇涝则瘫”。2011年,“到武汉看海”成了流行词;2012年,北京“7·21”大雨让77位市民失去生命„„

城市发生内涝,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落后于城市建设,但从根源上说,是建设和建筑改变了地表径流量,增加了地下管网的负担。传统的市政“雨水排的越多,越快,越顺畅”的模式,实际上忽略了雨水的循环利用。实际上,可以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统筹解决城市内涝、雨水资源化利用等多个问题。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

1 海绵城市简介

1.1 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比喻城市像海绵一样,遇到有降雨时能够就地或者就近吸收、存蓄、渗透、净化雨水,补充地下水、调节水循环;在干旱缺水时有条件将蓄存的水释放出来,并加以利用,从而让水在城市中的迁移活动更加“自然”,不完全依赖下水道等“灰色设施”。

1.2 海绵城市的内涵

海绵城市的四项基本内涵:

⑴本质:城镇化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

⑵目标:让城市“弹性适应”环境变化和自然灾害;

⑶转变排水防涝思路;

⑷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基本不变.

1.3 海绵城市的起源

海绵城市是城市雨洪管理的第三代概念。

20世纪70年代,美国许多城市内涝现象严重,联邦政府通过建设深层隧道等方式,延缓雨水进入受纳水体,缓解雨洪问题。由此形成了以建设深层隧道和调蓄池为措施的第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最佳实践管理(BMPs)。

BMPs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雨洪问题,但也存在局限性:⑴占地面积大,施工影响大;⑵投资大,须由政府主导建设;⑶设施功能单一。

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第二代雨洪管理概念——低影响开发(LID)。LID强调源头控制以实现雨洪管理,代表的工程措施有绿色屋顶等。大部分LID工程措施本质为增加城市的雨水吸收和疏导能力。

LID可以对BMPs的局限进行弥补:⑴占地小;⑵单个项目投资相对较小;⑶具备景观功能。

21世纪初,BMPs和LID进一步发展,第三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绿色暴雨基础设施(GSI)被提出。类似的理念在美国成为“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在澳大利亚成为“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我国根据GIS的理念,结合国情,提出了“海绵城市”这一理念。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海绵城市结合了BMPs和LID,既注重源头控制,也重视末端处理。

1.4 海绵城市的载体

海绵城市就要有“海绵体”。城市“海绵体”既包括河、湖、池塘、湿地等水系,也包括绿地、花园、可渗透路面这样的城市配套设施。雨水通过这些“海绵体”下渗、滞蓄、净化、回用,最后剩余部分径流通过管网、泵站外排,从而可有效提高城市排水系统的标准,缓减城市内涝的压力。

2 海绵城市建设现状

2.1 国外现状

2.1.1 德国

高效集水,平衡生态。海绵城市设计概念。

得益于发达的地下管网系统、先进的雨水综合利用技术和规划合理的城市绿地建设,德国“海绵城市”建设颇有成效。

德国城市地下管网的发达程度与排污能力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德国城市都拥有现代化的排水设施,不仅能够高效排水排污,还能起到平衡城市生态系统的功能。以德国首都柏林为例,其地下水道长度总计约9646公里,其中一些有近140年历史。分布在柏林市中心的管道多为混合管道系统,可以同时处理污水和雨水。其好处在于可以节省地下空间,不妨碍市内地铁及其他地下管线的运行。而在郊区,主要采用分离管道系统,即污水和雨水分别在不同管道中进行处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水处理的针对性,提高效率。

2.1.2 瑞士

雨水工程,民众参与。

20世纪末开始,瑞士在全国大力推行“雨水工程”。这是一个花费小、成效高、实用性强的雨水利用计划。在瑞士,许多建筑物和住宅外部都装有专用雨水流通管道,内部建有蓄水池,雨水经过处理后使用。基本可满足一般用户除饮用之外的其他生活用水。瑞士政府还采用税收减免和补助津贴等政策鼓励民众建设这种节能型房屋,从而使雨水得到循环利用,节省了不少水资源。

在瑞士的城市建设中,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最良好的基础设施是完善的、遍及全城的城市给排水管道和生活污水处理厂。同时,瑞士制定了水使用和水处理法律,并落实下水管道系统建设规划。

2.1.3 新加坡

疏导有方,标准严格。

新加坡作为一个雨量充沛的热带岛国,其最高年降雨量在近30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却鲜有城市内涝的情况发生。许多城市在雨季时,每天都有数场“说来就来”的瓢泼大雨,但城市内均未出现明显的积水和内涝,是名副其实的“海绵城市”。这一切要归功于设计科学、分布合理的雨水收集和城市排水系统。首先,预先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其次,加强雨水疏导,建立大型蓄水池。最后,建立严格的地面建筑排水标准。

2.2国内现状

2012年4月,在《2012低碳城市与区域发展科技论坛》中,“海绵城市”概念首次提出。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讲话中强

调:“提升城市排水系统时要优先考虑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优先考虑更多利用自然力量排水,建设自然存积、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2014年11月2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外印发《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为各地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指导。该文件同时与仇保兴发表的《海绵城市(LID)的内涵、途径与展望》对“海绵城市”的概念给出了明确的定义。

2015年3月4日,全国22个城市参与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竞争性评审答辩,最后有16个获得海绵城市的资格。

2015年4月2日,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正式公布。其中排名在前16位的城市分别是(按行政区划序列排列):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3 海绵城市建设要点

3.1 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建设的原则主要包括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及统筹建设五个方面。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统筹三个系统、绿色与灰色结合、源头减排与末端调蓄结合。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城市各层级规划的统筹引领、协调与衔接,离不开政府各部门、各专业的通力协作。

海绵城市建设必须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建设“海绵城市”并不是推倒重来,取代传统的排水系统,而是对传统排水系统的一种“减负”和补充,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本身的作用。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

此外,海绵城市建设必须结合当地水资源情况、降雨规律、水环境保护与内涝防治要求等密切相关,因地制宜的建设。同时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

3.2建设方法


海绵城市概念与思想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ganwurensheng/96859/

    上一篇:2016重庆离婚率

    下一篇:回字纹的意义

    热门推荐
    • 戏的艺术初一说明文作文

      怨妇,还是幸运儿  她,款款挪移的碎步,悲凉的调子弥漫了天空。  她,时而紧蹙娥眉,细气轻调,时而甩袖轻扬,悲歌微叹;时而紧袖掩面,低声稍啼……  她,脑海中最深的记忆是个戴着枷锁,满面愁容的妇人。

    • 议论文

      在北京798艺术街区,四川话比北京话好使,连那儿的保安都喜欢用四川话调侃,周围的川菜馆也越来越多。这有一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四川艺术家进京了。  四川艺术家虽然在全国占不了半壁江山,但其绘画艺术在全国绝

    • 我唯独钟爱的乐器作文

      我喜欢弹古筝,并且目前已考过十级。记得我初识它时,我还是个年少懵懂的小姑娘。  那是我才六岁,只是听到那行云流水的声音绕梁时,我的心就彻底被收服了。那凄婉而又柔美的调子,一直在我的耳边挥散不去。在那时

    • 有关音乐的作文范本

      在大千世界里,在茫茫人海里,你可以不懂文学,也可以不懂几何,但是你不得不懂音乐,是音乐主宰着人类的快乐。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给你两条路,你愿意保留色彩,还是音乐”。我回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音乐

    •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中词语翻译的研究

      摘要: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问题。要译得恰到好处,译者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本文将从几个部分阐述社会

    • 音乐广场作文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祖国大好河川中不但以历史悠久的文化闻名于世,还以现代化气息的建筑震惊中外。在西安大雁塔下的音乐广场的北广场,就坐落 着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大雁塔下的音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被

    • 音乐小能人作文

      汤晓曈爱看书、数学好,毽子也踢得不错,和大家也十分处得来。不过她对音乐特别有天赋,唱歌尤其有感觉,是我们班的“音乐小能人”。  平时,不论我们唱谁的歌,她都能“神”一般地接上几句,不过最令人佩服的,还

    • 家乡智辩作文鉴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我的家乡位于湘水西北,洞庭之南,曾经是银城益阳一个贫穷落后而又无人知晓的小乡村。在这片贫穷却又肥沃的土地上,我耳闻目睹了家乡在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