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教学欣赏

|夫妻相处的艺术   |

【www.yin56.com--夫妻相处的艺术】

  《兰亭集序》是文采、书艺双绝的传世名作,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关于这篇文章的教学和欣赏,笔者从文化接受层面上谈一些认识和理解。

  书法美学层面。《兰亭集序》彰显于世,首先是其书艺的超绝无双。晋人的书法,唐人的诗,宋人的词,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值得称颂的艺术瑰宝。晋人的书法又以尚韵而著称,这尚韵的特征既是书法美学的,也是人格气质的。《兰亭集序》不仅仅是一般的书法佳作,同时集中而艺术地展现了魏晋时期特有的时代风貌和时人风气。所以,教学和欣赏该文应该首先展示它的书法原貌,领略这些勾勾画画、点横撇捺的线条艺术所呈现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扬。书法艺术实际上是一个人的才情、气质和性格的流露和暗示。当我们沉潜内心细细品位,这些流淌于点划勾捺之间的活力和内蕴,就会那样真切地复活出整个魏晋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理论告诉我们,行草是体现一个人内在自由精神的最佳表现形式。

  书圣王羲之将这一书艺创造性的发挥到了极致,把那种一气呵成、自如挥洒的气质,张扬得淋漓尽致、浑然天成。当然,向学生传达这种意味时,要先让他们投入其中,反复把玩、触摸这些线条组合呈现出的气韵。王羲之博采众优,尤其吸取了前代书法名家的书法优点,形成了笔画均匀、线条曲折、体式纵长的书法艺术,充分显示其自然朴素的妍美特色。在用笔的处理上,欲断还连,以侧取妍。笔与笔之间,有俯仰,有牵丝,有顾盼,有回折,有弛张,显示了纯熟的笔法和清丽的笔调。其笔锋缓前急后,字体形势,状如龙蛇,相钩连不断,在视觉上形成一种生动、活泼、优美的艺术效果。

  文本接受层面。《兰亭集序》是一篇书序,乃为诗歌唱和集子而作。书序的文体,决定了其必须具备一般书序的特点。文章先叙兰亭修禊事,因修禊而群贤毕至,实际上是说明作诗写序的缘由。又用一觞一咏,亦足畅叙幽情,描写了作诗时的情形,指明了《兰亭集序》是一部游宴诗集,有众多的作者,诗乃即席之作。结尾以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说明成书的过程,又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指出本书的意义。这些内容都是根据书序体裁的要求来写的,只是作者含而不露罢了。一般来说,为诗歌唱和的集子所作的序言,抒情的成分是比较多的,而本文又自然地融合了叙事和议论,整散结合,有整齐的韵律美、如画的风景美,就像其书法作品一样,行文如行云流水,结构却浑然一体。欣赏《兰亭集序》,如沐春风,心旷神怡;夏饮甘泉,神清气爽;秋日登高,天晴气朗;严冬围炉,温暖如春。是一种享受,是一次心灵与精神之旅。在时间的长廊里,钦羡先人的群贤修禊的雅事;在空间的视野里,注目山清水秀的兰亭美景;在一觞一咏的畅叙中,仰观宇宙,品察万类,感悟人生与时事。这是一次现实人生的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的升华!就文章章法而言,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实写兰亭宴集情景,以乐为基调,兰亭宴集,可谓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但作者乐而不淫,以淡雅为色调。后半部分虚写,抒发宴集后的感慨,以悲字为基调,在深沉的慨叹中,隐含着作者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对生命的思考和珍视,从而与前半部分的乐生之旨相契合。

  晋人的自然观。有人说,自然是心灵的风景,书法是心灵的艺术。自然是人的心灵的外化,诗人和艺术家笔下的风景,往往不是纯粹的客观外在物,而是贯注了诗人和艺术家心情的情致化之景,即是主观交融的产物。中国传统美学和哲学都特别强调天人和一,天人感应,相互交流与相互共鸣。自然的存在与人类息息相关,它体现人的精神生活,展示人的精神品格。魏晋时期被鲁迅称为人的觉醒和文化的觉醒的时代。东晋士人对自然的观赏明显带有哲学意识,他们自觉的脱身于名利场外,发现、理解和尊重自然美,并从中汲取生命的能量和生气。置身其中,人似乎忘却了自我,与物同化,生命意识渗透在深邃的自然宇宙之中。嵇康有诗云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反观之,如果作者缺乏宽厚博大的情怀,缺乏自由活泼的心灵,是否会有如此动人精微的感受呢?我想,没有主体能动多情的参与,再好的美景也是虚设。《兰亭集》中收录了王羲之的兰亭诗二首,其一云:仰视碧天际,俯瞰渌水滨。寂阒无涯观,寓目理自陈。大哉造化工,万殊莫不均。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对照着阅读,我们或许能更深刻地感知晋人对山水美的发现,以及他们的艺术心灵。那种虚灵的胸襟,玄学的意味和表里澄澈的通明,是颇能令人感动的。崇尚自然,不拘名教,宅心玄远,寄情希夷,或归隐于田园,乐山乐水;或致力于诗文,以抒胸臆;或醉心于玄思,以探求人生、社会、自然之真谛。这种时风,在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作品中有充分而生动的表现。

  晋人的生死观。作为一篇书序,本文是极其特殊的,作者在完成了一般所必要的交代后,独出机杼地作了借题发挥,道出了俯仰一世之间的人生感怀。在本文中,这一点的阐发是最为重要的,它也是文章论述的主旨所在。钱钟书说过:目光放远,万事且悲。《兰亭集序》中一再喟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这个痛字凝聚了王羲之深沉的人生忧患意识和对生命局限性的深刻洞察。所以,从自然中得到了人生的愉悦,信可乐也。又能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悲哀,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自然是自在、自足无外求的,而人生需要外在的事物来满足。自然是永恒的,人生却如此短暂且欲望无止尽,而更多时候是心想而事不成,这样人生的矛盾又是绵绵无尽的。有人分析说,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借题发挥,阐明了他的生死观,是其旷达性格使然。但是,他毕竟生活在国势日衰的东晋前朝,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谋求进取,对他也不能说毫无影响。因此,文中出现了低沉的调子,例如以修短随化,终期于尽说死,这是难以苛求的。对此,笔者以为值得商榷,这并非难以苛求的问题,说东晋士人意志消沉,不讲求进取,也是不合那个时代之事实的。这在《世说新语》中是多有记述的。魏晋时代,由于社会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人们便转向内心世界和精神层面。

  从某种层面上说,魏晋时代人们的精神是最解放最自由的。近代哲学之生命情调、宇宙意识,是从东晋人超脱的境界里萌芽出来的。他们对时间和死亡的恐惧,并没有必然导向消极悲观,反而起更强烈的创造冲动,以扎实的现实努力,来抗拒人生的空无。这种慨叹,不是消沉,不是沉寂,而是奋起和抗争。在山阴道上走,如在画中游。读罢《兰亭集序》,那掩映其间的森森林木,那穿插云霄的处处绿竹,还有那清幽水中自在嬉戏的鹅群,也许会在某一天复活在你的头脑中,激活起你对那个时代文化的深沉遐思吧!


兰亭集序书法欣赏 兰亭集序欣赏ppt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反思 兰亭集序教学实录 兰亭集序优秀教学设计 兰亭集序教学视频 兰亭集序课堂教学实录 兰亭集序余映潮教学 兰亭集序教学实施方案 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原文及翻译 兰亭集序书法作品欣赏 兰亭集序书法教学视频 兰亭集序教学目标 兰亭集序三维教学目标

本文来源:http://www.yin56.com/ganwurensheng/571114/

    热门推荐
    • 戏的艺术初一说明文作文

      怨妇,还是幸运儿  她,款款挪移的碎步,悲凉的调子弥漫了天空。  她,时而紧蹙娥眉,细气轻调,时而甩袖轻扬,悲歌微叹;时而紧袖掩面,低声稍啼……  她,脑海中最深的记忆是个戴着枷锁,满面愁容的妇人。

    • 议论文

      在北京798艺术街区,四川话比北京话好使,连那儿的保安都喜欢用四川话调侃,周围的川菜馆也越来越多。这有一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四川艺术家进京了。  四川艺术家虽然在全国占不了半壁江山,但其绘画艺术在全国绝

    • 我唯独钟爱的乐器作文

      我喜欢弹古筝,并且目前已考过十级。记得我初识它时,我还是个年少懵懂的小姑娘。  那是我才六岁,只是听到那行云流水的声音绕梁时,我的心就彻底被收服了。那凄婉而又柔美的调子,一直在我的耳边挥散不去。在那时

    • 有关音乐的作文范本

      在大千世界里,在茫茫人海里,你可以不懂文学,也可以不懂几何,但是你不得不懂音乐,是音乐主宰着人类的快乐。  如果有一天,有人问我:“给你两条路,你愿意保留色彩,还是音乐”。我回毫不犹豫的告诉他:“音乐

    •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中词语翻译的研究

      摘要:文学作为一门语言艺术,在翻译过程中涉及到各方面问题。要译得恰到好处,译者必须全面深入地了解源语和目的语中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即文化语境,从而向译文读者传达清晰的文化信息。本文将从几个部分阐述社会

    • 音乐广场作文

      我相信大家都知道,在我们祖国大好河川中不但以历史悠久的文化闻名于世,还以现代化气息的建筑震惊中外。在西安大雁塔下的音乐广场的北广场,就坐落 着号称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大雁塔下的音乐广场,以大雁塔为中心被

    • 音乐小能人作文

      汤晓曈爱看书、数学好,毽子也踢得不错,和大家也十分处得来。不过她对音乐特别有天赋,唱歌尤其有感觉,是我们班的“音乐小能人”。  平时,不论我们唱谁的歌,她都能“神”一般地接上几句,不过最令人佩服的,还

    • 家乡智辩作文鉴赏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题记  我的家乡位于湘水西北,洞庭之南,曾经是银城益阳一个贫穷落后而又无人知晓的小乡村。在这片贫穷却又肥沃的土地上,我耳闻目睹了家乡在改